扎根生活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上海文艺界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座谈会发言摘要
从沙里淘金感悟艺术人生
茅善玉(上海沪剧院院长)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了两大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第二个问题,文艺如何为人民服务。这些真知灼见的命题今天依然值得我们思考,对我们的文艺创作具有指导意义。

长期以来,上海沪剧院的艺术家们秉承着创作来自生活、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多年来创作演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精神、海派特色的优秀剧目,塑造了一系列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像丁是娥老师和邵滨孙老师,分别在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创排的沪剧《鸡毛飞上天》和《巧遇记》中扮演劳动模范,他们放下艺术家的“身段”,学踩三轮车、挑扁担,与生活中的人物原型做朋友,将角色塑造得栩栩如生、真实可信。这些前辈艺术家的优秀传统一直影响、激励着我们后来人的创作态度。

80年代,我初出茅庐,在《姊妹俩》中扮演辛蓉,这是一位品格高尚的将军之女。这个人物与我的生活距离很远,我几乎难以想象会有这样善良美好的人物。为此,我们走进了一个将军之家体验、交流,原来这世上真有这样朴实正直、可敬可爱的人,只是我们自己拒绝去感受、拒绝去相信。90年代,沪剧院创排《今日梦圆》,这是一出反映上海地铁建设者奉献精神的现代戏,为了“接地气”,我们走进二十多米以下的隧道工地,与日夜奋战的工人们打成一片。经过许多这样的体验,演出时我才信心饱满,真情流露。是啊,如果连自己都不相信,如何让观众信服呢?所以我们的文艺创作必须要下生活。

今年,沪剧院决定创作一部以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为原型的沪剧现代戏《樊锦诗》(暂名)。为了获取最真实、最深切、最直接的感受,2012年四月间,上海沪剧院一行专程去敦煌深入生活达半个多月。我记得,我们在著名的敦煌莫高窟“九层楼”前,与樊锦诗院长第一次见面时,我和她的手紧紧相握,呀!她的手竟然是那样的粗糙!一刹那间,我的心里混合着难过和感动。我很好奇,是什么样的力量塑造了这位身材瘦小的大知识分子?五十年的风沙岁月,磨砺了她的眼角,磨砺了她的手掌。可是今天,在我们的交谈过程中,她一直都是从容淡定,娓娓道来,我被她内敛、内秀的巨大力量深深折服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