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松江”文化寻根系列讲座第三讲《施家班与松江》,今天下午在松江区文化馆举行。沪剧施派艺术创始人施春轩老先生的公子、著名沪剧艺人施小轩老师,抱病为戏迷们绘声绘色地讲述了施春轩与松江的四缘,即姻缘、戏缘、人(饭)缘和终缘。
下午1点不到,离开讲时间还有半小时有余,就有不少戏迷已早早到场,其中第一个到场的是位80多岁的老先生,他来自于车墩镇打铁桥村,他告诉笔者,因为自己耳朵听力不济,怕来晚了坐在后面听不清楚,所以才早早赶来。“施家班当时名气响啊!我伲都晓得地!”老先生对笔者这么说。
另一位陆先生则对余下还有几场讲座的时间扳着手指头头是道:“下一场么是下周一,17日;21日星期五是陆军讲;华雯最后一场,29日。”简直比笔者还清楚啊!
今天的讲课,施小轩老师从父亲施春轩小时候学戏开始讲起。谁能想到后来成为名家的施春轩,当年竟学戏两年还没正式上过台,第一次上台在《借妻堂断》中做差役一角,因怕羞胆怯而徒步不前,后被他人一推才算上了台。26岁那年在闵行闵园戏馆和母亲尤文英(即婚后改名的施文韵)同台演出而认识,27岁结婚组成春韵社。1930年为了扩大申曲的影响力,树起施家班的旗子远去北方,打响了“文化申曲”的牌子。在京津期间,少帅张学良来看戏,京剧大师马连良、张君秋赠扇,四大须生之一的奚啸伯合影,名丑马富禄也来看阿牛三。
施小轩特别讲述了老先生在上海“孤岛”时期的两则故事:“八一三”后,日军侵占闸北区,有一天父亲过桥唱堂会碰到日军,没下车敬礼,结果遭到日军一记耳光。在回大华演出时,他即兴在戏中嵌入“死了两个东洋人”的唱句,观众掌声四起。41年春节,老先生率领全团人员赴胶州公园,为坚守上海四平仓库的抗日八百壮士军营慰问演出。谢晋元团长亲自招待,四月中旬派副官到新都送锦旗一面,上写着“艺术超群”。
关于老先生与松江间的“终缘”,施老师给大家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老先生文革中含冤离世后,被埋葬在松江大港克字塘;后来施文韵、施春娥相继去世后也埋在那里。2004年因当地要开发通知须迁坟。但当施老师他们选准日子开了两辆车来到墓地想帮父母他们“乔迁”时,却发现只有施春娥的骨灰盒,施春轩、施文韵夫妇的骨灰盒怎么也找不见。所挖范围扩大到10平方米,深度挖到生土处,却还是不见他俩的骨灰盒。“看来我父母亲对松江的感情实在太深了,不想离开这里啊!”说到这里,施小轩老师不禁老泪纵横。
末了,施老师用一段唱结束了他的讲课:
一代红伶遭惨死,
罪魁祸首四人帮。
三中全会邓公出。
挽救人民挽救党。
三个代表明灯照,
改革开放国富强。
华夏子孙大团结,
和谐同进奔小康。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