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韵脚的资料我已经保存了许多年,现在一般的图书馆已经不容易找到了。为什么今天才以日志的形式发表呢?在我看来这些资料是非常宝贵的,可是别人不一定会这样认为,因为有些年轻的专业人员好像也不关心这些了,何况老年的业余人员呢。但是,老一辈艺人他们虽然文化不这么高,却是非常重视韵脚、四声的运用,老一辈艺人常说:“滩簧随口嚼,不能脱韵脚”。可见韵脚之重要了。我多年的演唱实践告诉我,懂韵脚、四声的运用,在演唱时效果确实比较好。想一想,自己老了,这些资料放着无用,发表了对需要的兄弟姐妹或许有一些用。当然,或许没有人看,不过我也不后悔。呵呵!乐此不疲。

韵脚,也就是押韵。押韵是诗词、唱词、歌词的共同特点,也是按语言的规律运用声音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作品是否押韵,往往关系到语言是否精炼、整齐、紧凑、集中;而且还关系到作品是否能唱,伴之音乐唱起来能否产生一种声音流畅、悦耳的感觉。押韵的文字,也有称之为“韵文”,押韵的日常用语称之为“韵白”。戏曲唱词的韵也称“辙”,其实是同一个意思。沪剧唱词的押韵一般是放在每一句唱词的末尾,习惯上称之为“韵脚”。唱词的头一句末尾字一定要押韵,这叫“定韵”,又叫“起韵”,或叫“定辙”,也就是通常说的“合韵合辙”。

沪剧唱词的押韵与其它地方戏曲相同,可以连句押韵,也可分句押韵。传统的用法是一、二、四、六、八、十。。。逢双句押韵,否则就是不押韵。如:春二三月草青青,由于第一句的末尾字“青”属于“根青韵”,因此,以后的二、四、六、八、十句末尾的字也必须押“根青韵”,否则就是不押韵。大家可以看看:春二三月草青“青”,百花齐放鸟齐“鸣”,蝴蝶高飞成双对,蜜蜂成群采花“芯”;今年逢着高春早,塘里芦芽叶放“青”,碗豆花开九莲灯,菜花落地像黄“金”,萝卜花开白似“银”,蚕豆花开黑良“心”;一共十句,因为第一句的末尾字是“青”,属“根青韵”,因此,二、四、六、八、十句的末尾字必须都是“根青韵”,一韵到低;后面三句是连句押韵,其它是隔句押韵,这就叫“上赋下韵”合格,唱起来和谐动听。除了分句、连句、隔句押韵,还有连续几十句押韵的,如:《游码头》、《女看灯》的唱词都是连续几十句押韵的,唱起来流利、舒畅,在快板、紧板中用的比较多。

那么在一段戏或长段唱词中是不是可以换韵呢?在传统戏中,沪剧基本上是一韵到底的,难得换韵的。但是现在就不同了,由于剧本的篇幅比较长,唱段多,不仅可以换,而且必须换,否则就会显得单调乏味,对剧中人物的塑造也有许多不利。总之,换韵多少必须根据唱段的情节发展、内容之变化而变换,但是,唱词的换韵不是随便可以换的,必须是在一段唱词结束,在另外一段唱词的第一句上换韵,一般的小作品唱词不宜换韵,因为换韵多了反而会影响艺术效果。

因为身体不适只能写到这里,未完待续。下一节《沪剧的四声与平仄》和《沪剧有多少个韵脚》。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