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义务为乡亲送戏200多场
浦东新区大团镇戏迷俱乐部传承沪剧戏曲受欢迎
2011年10月27日发上海老年报
《卖红菱》、《大雷雨》、《庵堂相会》……浦东新区大团镇文化服务中心院内日前传出阵阵清丽婉转的沪剧唱腔。这是大团戏迷俱乐部的传统沪剧专场演出,它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从四处赶来的乡亲。62岁的刘玉珠经常带着小孙子来听沪剧,她说,她们都是听沪剧长大的,现在年纪大了,听听沪剧心情特别舒畅。
大团戏迷俱乐部成立已有10年了,演员与乐队有20余人,平均年龄60多岁,共同的爱好让他们走到了一起。68岁的庄文辉说,自己年轻时就十分喜爱沪剧,退休后,他和沪剧迷们经常在一起吹拉弹唱,戏曲迷们带着乐队所需的二胡、笛子、琵琶等乐器前来,自娱自乐。过去他们没有固定的场地,活动难以正常开展。2001年10月,大团戏迷俱乐部成立了,镇文化服务中心不仅在活动场地、音响设施和乐器装备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而且提供各类指导服务,大团戏迷俱乐部也成为定期演出,至今已义务为乡亲们送戏200多场。
大团戏迷俱乐部成立后,就精心排练了《罗汉钱》、《阿必大》等一批大家熟悉的沪剧。排练需要剧本,老庄就找来碟片,戴上老花眼镜一边听一边记录,一本20多页的剧本,老庄要花10多天时间才能整理出来,白天没空,他就在晚上整理。手抄剧本整理出来后,再复印分发给大家。队员们背剧本,看碟片,一遍遍地对比学习,直到娴熟自如。前几年,他们演出的《大雷雨》等沪剧全场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小剧场人满了,许多人就在走廊里听。在乡亲们眼里,这些乡土演员是身边的“达人”。蔡惠青年轻时曾是沪剧演员,演唱具有专业水平,很受乡亲们的欢迎。上世纪90年代,她回乡自己开店当个体户。尽管生活曲折多变,但爱好沪剧的情结却始终没有变。每当有排练和演出活动,她总是积极参加,还热情地示范辅导。
为满足更多乡亲的文化需求,大团戏迷俱乐部还自编自演沪剧小戏、锣鼓书等节目。《家有喜事》、《楼上楼下》告诉人们敬老爱老、邻里和睦的道理,还有锣鼓书《文明城区展新貌》、《和谐新农村》等反映文明新风尚的节目,深受群众的好评。
( 2011年10月27日周《上海老年报》二版 陈志强 文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