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音字”。什么叫多音字?多音字就是一个同样的字有两种以上的读音,也叫一字多音。尤其是在沪剧唱词和念白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字多音”的问题,其实,我们都把它叫作“多音字”。
我们有好些同志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搞不清楚到底应该读什么音。现在,我们来举几个例子来简单的说明这些问题,例如:人、行、话、花、化、华、你、望、往、呆、艾、水、谁、朝、去、巴、霸、横等,如果遇到这一些字眼,你就要看这整个一个唱段到底是什么“韵脚”。(有关韵脚的问题下面我会讲到的)我们就拿“人”字来说吧,一般来讲,人字是属“根青”韵脚。要说明的是,“根青”音的本身也有两种韵脚,即“根”音和“青”音。当你碰到一个字时,首先要看整个唱段的具体韵脚是什么,或是整个一句台词的意思和含义是什么?(下面举例时,我们用“文字谐音”来表达)现在就来举两个例子:
(1)“人”,如果说,这一段唱的韵脚是“根青”韵中的“青”的韵脚的话,那这个“人”字就唱“宁”;如果这段唱是属“根青”韵中的“根”的韵脚的话,那这个“人”字就唱“成”。
(2)“花”,一般来说,它是属“花茶”韵脚,这也是要看整个唱段的具体韵脚是什么。如果说,它整个唱段是属于“花茶”韵脚的,那这个“花”字就唱成“赫喔——花”;假如这一段唱词是属于“爹妈”韵脚的,那这一个“花”字就要唱成“赫喔啊——花”了。
“多音字”中还有一个现象,有时多音字会出现在唱词的中间该怎么处理?第一,要看唱词的具体内容、情感抒发的需要;第二,要看唱词具体音区的高低处理;第三,要看唱词句子前后搭配、发音高低的合理顺畅程度如何。总之,字眼的具体处理,取决于唱词内容而定。其实,我们平时就要养成多练、多学、多问的好习惯。切忌听不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不要总满足于自我娱乐、自我欣赏的现状,这段还没有学好了,马上要学那一段,结果段段不过关。建议:少学定腔定谱的唱段,多学多唱传统的或“中板”唱段。有一位著名艺术家说过:“实实在在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唱戏”,这是一句名言。我说,唱戏的人一定要“脸皮厚”,当然,这一比喻不一定很恰当,但这足以能说明一个问题,“谦虚、勤奋、好学”的人,总归会有收获的。
六、沪语中的“绝音字”
“绝音字”。在沪剧的字眼当中还有一种字眼,那就是在演唱中不宜拉长音的字眼,我们把它们称作“绝音字”。在唱腔处理中,通常用“消板”、“休止”(我们通常叫做“歇板”)来处理。如:决、绝、觉、角、爵、掘、诀、撅、倔、抉、嚼、脚、厥、獗、孓、珏、学、雪、血、穴、削、薛、噱、别、憋、鳖、瘪、蹩、一、八、捌、力、立、历、粒、荔、栗、厉、沥、笠、列、裂、猎、劣、烈、遏、额、扼、讹、呵、压、押、鸭、轧、恶、噩、鳄、十、室、湿、拾、蚀、实、失、及、急、积、吉、脊、击、迹、棘、绩、辑、籍、集、疾、寂、唧、鲫、给、素、速、塑、宿、肃、粟、溯、夙、缩、灭、业、叶、页、液、掖、益、译、壹、抑、逸、溢、食、欲、狱、玉、域、郁、浴、钰、切、怯、窃、砌、惬、妾、锲、漆、七、戚、柒、泣、乞、契、栖、迄、缉、不、各、割、搁、格、阁、隔、革、咯、胳、葛、蛤、戈、鸽、疙、合、喝、核、赫、褐、盒、鹤、貉、吓、发、法、罚、伐、乏、筏、阀、珐、砝、伏、复、服、覆、热、若、踢、剔、惕、逖、特、忑、突、凸、踏、塔、塌、拓、挞、蹋、遢、榻、嗒、熟、叔、属、束、术、述、说、局、剧、菊、鞠、缺、却、确、雀、或、活、获、豁、霍、惑、曲、屈等。以上这些“绝音”字,在某些情况下还是可适应拉长音的,不是绝对的,但还是要看具体情况来处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