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山城灯闪闪迷雾茫茫,一颗心似江水奔腾激荡,江雪琴负使命登程起航,乘江风破浓雾飞向远方!” 这是沪剧《江姐》中的“望山城”的唱腔,很豪迈,也很好听,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而沪剧《江姐》是由同名歌剧改编而来的。

记得在我的初中时代,我和我的同学们,曾经为空军政治部文工团的一出由万馥香领衔主演的歌剧《江姐》而倾倒!该剧当时轰动全国,所到之处场场爆满。然而当时的学生是最穷的,买不到票看不起戏,大家回家就一个个就抱着收音机和矿石机听,越听越入迷。

至今我仍然以为她是一出久演不衰的中国歌剧精品,几乎正反角色的唱词唱腔,我们当时可以倒背如流,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一帮同学,每到下课或放学路上,便几分角色,或浅唱低吟,或引吭高歌,煞是热闹,不为别的,就是因为喜欢到了痴迷!

现在想来,歌剧《江姐》在当时之所以广受观众(当时我们只是听众)的欢迎,绝对不是靠媒体“炒作”出来的,究其原因,是由于她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所以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她汲取了中国戏曲的诸多养分,加之羊鸣、姜春阳的作曲和词作者阎肃的珠联璧合,经过演职员们的精心设计和打造,使她在民族歌剧的园地里,独领风骚几十年!

剧中江姐的主题音乐是《红梅赞》,有男女声独唱、合唱和伴唱,尽管反复出现,非但不嫌多,由于安排得当,因而 56535 532 1 的旋律贯穿全剧,以表现力极其丰富的二胡作为主奏乐器,更使得江姐的艺术形象牢牢地印在人们的脑海之中,不可磨灭。

“看长江,歌声掀起万重浪,望山城,红灯闪闪雾茫茫……”江姐上场了!

“今日告别雾重庆,黑夜沉沉夜未央……”江姐出场后的一段核心唱段和沪剧里的清板何其相似乃尔?和着戏曲鼓板声,我在倾听,是歌剧还是戏曲?我曾经这样问过我自己,这肯定是我们民族的东西,随着剧情的深入,更多民族元素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

双枪老太婆的音乐处理,几乎是京剧老旦的翻版!你听“热血染红满天云”一句,人还没上场,“二黄倒板”式的唱腔已经把人物的神韵紧锣密鼓地推至前台,在一段铿锵的锣鼓过门以后,随着人物的一个亮相,在鼓板师轻轻一记“多啰”之后,引出了京剧“回龙”式的唱腔“革命人,永青春,身虽死,志长存……”堪称精妙绝伦!

叛徒甫志高的音乐设计,浮而不实。他的那一句“江姐,你这一去,这叫人羡慕啊~~!”一出口,竟然带有浓重的婺剧腔调,“牡丹花搭彩门迎你还乡”一段精彩的唱词,把个阿谀奉承的变节者嘴脸,先不先就撕开了一半!也为甫志高的叛变打下了很好的伏笔。

反角沈养斋的音乐形象也很突出,“局势如麻乱纷纷”一句,是他的开场白。他的出场音乐也独具匠心的,是以 4343 4 和1717 1 的半音阶组合的飘忽不定的旋律表现的,充分体现了剧中人身临其境的浮躁的性格。在威逼利诱江姐一场中,他的攻心战术体现在“我也有妻室儿女父母家庭,我也曾历尽苍伤几经飘零”的一段唱腔里,妙就妙在此段唱腔的过门 65-55 3235 1 532 161,完完全全是借鉴了评弹的曲调!以乐器三弦的玄妙的音色特征,揭示了沈养斋的老奸巨滑的人物性格。最后一句“你要三思而行”的“行”字拖腔 22- 327 656 5 ,则是借用了越剧音乐的特点,委婉的拖腔,显现出他攻心劝降的一片“诚意”!

至于蓝队长和匪兵的对唱“三杯下肚心情爽”简直就是诙谐、夺趣的川剧再现,还有杨二嫂的“共产党里能人多”、“茄子开花象灯笼”也是极具川剧韵味的……

歌剧江姐,我喜欢最早的那个64年由万馥香领衔主演的那个版本,此后的江姐再也没有了当年的风采,特别是意大利式的咏叹调的那个版本,变味了,走样了!听了这么一部经典民族歌剧居然用洋嗓子来演绎,我甚至觉得有点触气!

民族性越强的,就越有其代表性。不管到那一天,中国人都不能忘记自己是中国人。

沪剧能否科学传承老一辈的精髓,在的本乡本土的上海,重塑沪剧舞台昔日的辉煌,道理同样也是如此,因为上海人也不应该忘记自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上海人!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