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 今年中秋前夕,著名沪剧泰斗王盘声于下午14:00在黄浦区中心医院仙逝。
徒弟徐伯涛说,老师王盘声有一个笔记本,里面写着这么一句话:“我的生命的全部就是沪剧”。杨音说:“我们老师一生就是为了沪剧,其它没有什么爱好,真正沪剧的老好人。”两年前,获得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的“特殊贡献奖”时王盘声说自己喜爱沪剧,“终生为了沪剧”。
缠绵病榻一年多
93岁的王盘声已经缠绵病榻一年多了。徐伯涛说,虽然老师住在黄浦区中心医院,但华东医院院长俞卓伟一直与之保持联系,参与研究治疗方案。前几天,王盘声的情况再度恶化,俞院长看了检查报告后也觉得这一次病势凶险。到了昨天上午,王盘声的神志开始迷糊,下午2点13分,这位93岁的沪剧界老好人停止了呼吸,离开了热爱他的观众。
下半场戏没唱好
文慧沪剧团艺术昨天下午在宝山演出《白衣柔情》,剧团艺术总监杨音是在演出的间隙听到老师去世的消息的,联系上杨音的时候他刚刚结束了演出正在赶往医院的路上。“我下半场戏都没唱好,心里非常难过。”电话里杨音的声音有些哽咽,他说:“这一年当中老师相当痛苦,没法进食,也不能说话,有时认识人,有时不认识人。他与病魔作斗争斗得很痛苦,我们每次去看他心里都很难过,我们走的时候他有时会流泪。”
“师爷脾气很好”
上海沪剧院的朱俭是孙徐春的学生,王盘声的徒孙,得到消息时他正在排练沪剧经典剧目《雷雨》,在剧中朱俭扮演的是大少爷周萍。“周萍这个角色的原创就是我的师爷王盘声老师,今天是在排练的过程中听到这个噩耗,正好在唱到‘明天我要离家到矿上去’,这是王老师的唱腔,每唱一句,心里都特别难受。”虽然隔了一辈,王盘声也非常关心这个“徒孙”,“师爷脾气很好,你唱得不好,节奏不对,他会慢慢地跟你说,脸上总是带着笑容。”
心忧沪剧少人才
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说,自己进沪剧院学馆时王老师还在沪剧院,在学馆里教念白课,教韵脚,“王老师平时除了舞台上唱戏之外,没有什么爱好。他总是拿着一个小本子,一支笔,弄他的沪剧。”茅善玉说王老师有时会“捉牢”他们讲沪剧,讲起来甚至可以讲几个小时。一生专注于沪剧的王盘声,有时对于现在的年轻人不能专注于沪剧颇有些遗憾。
两年前获得白玉兰“特殊贡献奖”记者采访他时,他就感叹不知道现在的青年演员平时在做些什么,心忧沪剧界“叫得出、立得直的演员”没几个。杨音说:“我们凡是去看他,他总关心我们戏唱得如何,沪剧唱得如何。”
“奶末头”孙辈徒弟
程文俊是王盘声学生中最年轻的一个专业演员。2009年,在读大学二年级的程文俊拜在了王盘声门下,成了“奶末头”孙子辈的徒弟。
程文俊习惯叫老师“阿爹”,他说:“阿爹对我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每次去,阿爹会捧出一摞他的笔记,为我细细道来,对于发声、咬字、沪剧音韵规律,行腔方法,在他的笔记中都有所总结。这些文字的记录让我万分感动,文本细致到每一个唱段的每一小节,都有注意点。一段《黄埔怒潮·写遗书》,也就是戏迷中广为流传的‘三封信’唱段,他的唱腔分析达到了十多页信封纸,细致得让我五体投地,对如何很好地表达写三封信时的不同情感,内心潜台词等等他都有明确的记录、指示。”
1959年丁是娥、解洪元、王盘声和袁滨忠主演的《雷雨》
王盘声演出《艰难的历程》
王盘声演出《黄浦怒潮》
王盘声演出《被唾弃的人》
王盘声演出《宋庆龄在上海》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