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对沪剧的前途、沪剧的盛衰忧心忡忡、慷慨陈词,而找原因往往归咎于客观上的大环境,是政府重视不够,是年轻观众少了,是上海方言退化,是语言障碍影响了发展,却少有人从自身反思,自己存在哪些问题?剧团的经营管理、剧本的质量、演员的素质是不是都与时俱进了?

本人常到逸夫舞台去看演出,除了难得看几场沪剧,更多的是看京剧。有比较才有鉴别,同样坐在逸夫剧场里,感受是大不一样的,京剧与沪剧演出的总体质量、剧场气氛、观众的素质都有很大的距离,京剧没有华丽的布景灯光,没有庞大的乐队,但是舞台上的演员,从主角到龙套,个个精气神十足,各有其貌,大段大段的唱腔回肠荡气,演的人认真,听得人入戏,三个钟头下来一气呵成,而看沪剧时总觉得很松懈,老走神,未能一口气看到底,旁边的说话声不停,不管好歹的瞎捧场乱鼓掌,台上演员水准參差不齐,一场戏看完也留不下多少回味。

沪剧,看了还想看的就那么几出是少而又少,尤其是一些新编戏。有戏迷说新戏创作了不少,如《十六铺》《舞龙人》《军礼》都只演了没几场,不能持续下去,其实现在有好多的新戏都是为了配合形势、图解政策、主题先行、政治色彩浓厚的所谓主旋律应景戏,情节枯燥概念化,人物苍白干瘪。像《军礼》一戏,里面平雪瑛演的那个志愿军老太,寂寞无聊竟想出打119谎报火警把消防兵叫到家里来解闷聊天,这种情节不知真有其事,或许有,但搬上舞台来展览颂扬合适吗?谎报火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是要处以行政拘留的,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这一般粗制滥造的戏,还有什么保留的价值?茅院长还好意思在首场演出时致祝贺词呢。

看京剧看越剧,整台演出除了满台生辉几乎难出现什么明显的失误差错,而看沪剧时可挑出的瑕疵经常性的比比皆是。

对于青年演员对于民营剧团要鼓励要宽容这仅是对内的一个方面,而要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沪剧能够立足于演出市场,要与其他剧种去竞争,要想获得各层次观众的认可,拼的是实力,必须是能经得起观众考评的,绝不会靠鼓励分同情分而取胜。

光有华丽的服饰、音响效果,这是形式上的大手笔,却没有精良的剧本,没有深厚艺术功力、阵容整齐的演员队伍,没有高质量的表演水准,如何谈得上让沪剧走出上海走向全国?

有比较才有鉴别,我真为目前沪剧的这种状态汗颜。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