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文派的柔美动听、丁派的绮丽多变……近日,第三届上海浦江沪剧节暨“乡音和曲”沪剧邀请赛展演在上海闵行浦江影剧院上演,各派高手齐聚一堂登台献艺。节目结束时,几位居民还恋恋不舍,“没过足瘾,要是能再来两曲就更好了。”

沪剧是流行于江浙沪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上海闵行区拥有广泛的沪剧群众基础,历年公共文化资源配送中,沪剧一直深受市民喜爱。近年来,闵行区以文化惠民为宗旨,依托当地浓厚的沪剧氛围,搭建起传统戏曲发展与传承的平台,弘扬本土文化,推广沪剧艺术。2014年,首届浦江沪剧节应运而生,以沪剧电视大赛的形式,让昔日仅仅活跃于乡间邻里中的沪剧爱好者登上了电视与网络平台,这一比赛形式不仅成功挖掘了大批本土“民星”,也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与喜爱沪剧。此后,浦江沪剧节在“赛”的基础上,更强调“育”,开辟了“沪剧培训菜单”,组织沪剧团队交流展演,培育提升本土沪剧团队的艺术水平。今年,浦江沪剧节将活动范围拓展到了全市,依托上海市民文化节平台,邀请全市沪剧优秀团队及个人参与。上海闵行区文广局的工作人员表示,让更多市民参与进来,能够扩大浦江沪剧节的影响力,也能让更多的市民在参与过程中进行交流、借鉴与学习,有利于促进沪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28岁的洪春雷今年已是第二次参加浦江沪剧节。谈起沪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洪春雷感慨地说:“目前年轻人中愿意学唱沪剧的人还是不多,非遗传承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他表示,关键还是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去接触、了解沪剧,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去传播沪剧。洪春雷告诉记者,他经常会邀亲朋好友去看精彩的沪剧演出,平时也会在他们面前哼唱几句沪剧选段,或是讲讲他知道的沪剧知识以及一些沪剧选段的历史背景,通过这些来吸引朋友。“以前身边几乎没一个朋友喜欢沪剧,如今已经有五六个好友对沪剧产生了兴趣,还经常和我交流、探讨沪剧唱腔和一些相关知识。”洪春雷自豪地说。

“清明节天放晴,草上水珠湿衣襟。穿过桃花坞,行过杏花村,羊肠小道匆忙行……”展演当晚,由上海沪剧院演员徐蓉带领马桥强恕学校的学生们表演的开场曲《庵堂相会·行路》赢得了满堂喝彩。实际上,今年的沪剧节不仅注重节目表现形式的创新,首次增加了儿童沪剧表演的环节,更重视沪剧艺术在群众中的传承。

来自马桥强恕学校4年级的谢辛岚和3年级的李恩翘,对于登台演唱高兴不已。谢辛岚说,自从参加了学校的沪剧兴趣小组,她就慢慢喜欢上了沪剧,“老师教我们唱沪剧,还给我们讲沪剧故事。”李恩翘则表示,学习沪剧演唱和了解沪剧历史文化,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所以她一直坚持在课余学习沪剧。谢辛岚的爸爸说:“现在上海很多小孩子对沪剧感到陌生,有的甚至连上海方言都讲不好。难得自己的孩子喜欢沪剧,我觉得这是一种好现象。学习沪剧不仅是一种高雅的兴趣爱好,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将戏曲送进校园,不失为一个有效的传播方式。”上海沪剧院青年演员徐蓉表示,除了让孩子有更多机会接触沪剧之外,还要让学生觉得学习沪剧的过程是开心的,这样才乐于去接受和学习。徐蓉告诉记者,一开始她去学校教孩子沪剧时,没有相应的教材,于是她动脑筋将沪剧融入一些传统游戏中,比如丢手绢、跳橡皮筋等,成功地激发了孩子们对沪剧的兴趣。5岁的唐藩真因父母想让其学说上海话而被送去学沪剧。徐蓉第一次给她上课时,发现她对沪剧并不真心喜欢。“后来我就用这种与游戏相结合的方式让她喜欢上了沪剧。如今她学得又快又好,并且乐于登台表演。”徐蓉说。

在闵行区开展上海浦江沪剧节的3年时间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尤其是小孩子开始接触沪剧,并有模有样地学唱起来。同时,不少家长也热衷于让自己的孩子在社区文体中心或学校里学习、欣赏这门上海的传统艺术。闵行区文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对这些喜人的变化,群文工作者及沪剧从业人员也更积极致力于原创剧作的创作与打磨。“今后我们会开展更多的沪剧系列活动,用多种花式玩转沪剧,通过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创作、演出活动,在闵行掀起新一轮传承、传播沪剧的热潮。”

第三届上海浦江沪剧节暨“乡音和曲”沪剧邀请赛展演现场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