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樊江洪

茅善玉是上海沪剧院院长,先后主演《一个明星的遭遇》《魂断蓝桥》《董梅卿》《石榴裙下》和新版《家》《雷雨》等沪剧,22岁时就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是全国政协委员。两年前,茅善玉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在现场聆听过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这次参加文代会,再次听到总书记讲话,感慨颇多。

她说:“两年前,我接到参加文艺工作座谈会的通知,那次大约有七八十位文艺家和作家参加,上海来了六人,在各省市算多的。总书记在会上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讲话,会议一结束,我当天晚上就返回上海,迫不及待地想把讲话精神告诉上海的文艺家们。这次我又来参加第十次文代会,心情非常激动,和大家一样,早早就来到人民大会堂。我坐在第11排,往后看了一下,那么多人,整个会场都坐满了。我相信大家都在期待着总书记做重要讲话,因为两年前的讲话是向文艺界发出的‘信号弹’,两年过去了,大家都想知道,总书记对文艺家和作家又有什么希望。”

茅善玉说,这次总书记的讲话既接地气,又很有底气。两年前,总书记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开头就说,为了开这个座谈会,他想了大概一年,筹备了半年,这半年里做了很多调查,了解了一些情况,现在想跟大家座谈座谈。总书记一定发现了、听到了或者说感受到了文艺界当时的状况,比如说到有“高原”没“高峰”的问题。两年后,文艺的状态有了很大改观,生态得到大大修复,所以,总书记在这次讲话中充分肯定了这两年文艺界的工作,又谈到文艺在引领社会风尚、构建精神家园方面的重要性,提出了四项要求。大家听后,觉得整个讲话深入浅出,打动人心,催人向上,感到很有奔头。

“作为一线文艺工作者,我深深感到文艺界这两年的变化,包括文化自信,包括走出去。艺术家只有到人民中间去生长,才能有鲜活的艺术作品。”茅善玉说,曾经有段时间,文艺界有些不良现象,一些人急功近利,作品不是精雕细琢;一些人闭门造车,没有沉下去,一味追求“新奇”;一些文艺人才流失了,仿佛看不到前景;一些文艺作品考虑经济效益多了,娱乐至上,搞起笑来无底线。对这些,其实老百姓也是有看法的。近几年,这些情况有了变化,尤其是在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之后,随着一系列对戏曲、对传统文化保护、对人才培养的政策出台和落实,大家心齐了,优秀的作品越来越多了。

茅善玉还特别提到上海文艺院团实施的“一团一策”改革探索,认为非常及时。地方戏剧是中国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市场有限,怎么生存发展,“一团一策”实施以来,很有效果。现在,上海沪剧院上上下下都很安心,决心好好编戏、排戏、演戏,让观众满意。她透露,再过几天,新编沪剧《邓世昌》还要来北京演出,“这部戏去年就得到首都观众的肯定,这也说明,一部好戏、一部充满正能量的戏,是有市场的,老百姓喜欢。”

助推文艺繁荣发展,上海的文教结合也是一个办法。茅善玉说,沪剧是地方戏,被称“西装旗袍戏”,是上海文脉的载体之一。这几年,几乎每个双休日都有一些家长带着孩子来到沪剧院观摩排练,学习沪剧知识。沪剧院也经常走进大学、中学,普及沪剧艺术,使得更多年轻人喜爱上这一传统艺术,“当演出时,看到台下观众不再只是‘白头发’、有很多‘黑头发’时,我们深深地感到,这样做是很有价值的。”

(题图由上海市文联提供。)

茅善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