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网和戏曲上海公众号120位戏迷观看了6月28日、29日两天,在虹桥艺术中心献上精心编排的原创沪剧《小巷总理》演出。张燕雯塑造的当代基层社区干部潘雅萍的动人形象又一次深深打动了在座的观众,场内气氛热烈,掌声不断,情景令人感动现上传部份戏迷的观剧感与网友分享。

雅仕
28日晚我偕同学与戏迷朋友去虹桥艺术中心,观看长宁沪剧团上演的《小巷总理》。只能说,演得非常的好,演得很真实、很艺术。能将一个居委会的书记演得如此感人,是长宁沪剧团深入生活的成果。

先说我曾遇到的真实故事。

第一个故事,2003年3月,浦东东方医院急创中心的病床上,一个大腿骨折的中年男人的大腿高高吊起,正在做牵引。我正好去急创中心,看见了这一幕,我问,你怎么搞成这样?他说,我的两间店面房子被动迁了,我要街道补偿给我门面房子,好继续开店。街道不同意,我与办事处主任争起来,我跑到五楼天台,说不给我门面房子,我就跳下去,主任说,你敢! 我眼一闭,立刻从五楼天台跳下去了。听得我一楞一楞的。

第二个故事,某天清晨,某房产开发公司老总正在刷牙,突然门铃响起,打开门,闯进一个男子,手里拎个玻璃瓶,是个动迁户,开口就对老总说,不答应我的要求,就用瓶里的盐酸浇你。

这是两个手握大权的领导,最后如何处理,不得而知。联想《小巷总理》的居委会书记,处理家龙小卖部动迁补偿,该是如何的难度。戏一开场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家龙这个人物,塑造的极好,活生生的里弄里常见的那种男人,蛮横,不讲理。如果不是书记为他落实了租赁房,为他在菜场找到摊位可以继续做生意,那他是什么样的事都可以做出来,是典型的司空见惯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小巷总理》很艺术化的展现了这一幕,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黄爱忠演的何家龙,将何家龙演活了,简直是出神入化。

张燕雯饰演的潘雅萍,无论是唱还是做,都是可圈可点,将社区一个居委会书记每天所遭遇的事,她的乐、她的爱、她的恼、她的怨都很好的表演了出来。我也曾居委会工作过,也在街道办事处工作过,张燕雯演的潘书记,足可以让我联想起我曾工作过的居委会的赵书记,在潘书记的身上,我看到了赵书记的影子,也是这样的认真,这样的忘我,这样的执著。

著名演员李恩来饰演了潘书记的丈夫老林,一如既往,他脍炙人口的解派唱腔,仍是那样的迷人,表演的风度仍是那样的稳重有度。可惜的是戏份不多,似有不解渴的感觉,如果能增加些唱段,人物形象会更丰滿,也可让观众更多的欣赏解派沪剧的魅力。

周蕾饰演的蒋金妹也是很艺术化的人物,可以让人想起弄堂里的某个人。

《小巷总理》的沪剧运用了一部分传统曲调,听起来很过瘾。我的戏迷朋友看着字幕,也可以很轻松的唱下来。

不足之处,家龙挂的标语上的毛笔字写的太好了,是书法家写的,与角低文化素质不相符合,应该用排笔写才好。

《小巷总理》真是一部好戏。

董磊
黄梅天的闷热,挡不住沪剧迷的热情!在这夏日的夜晚来到虹桥艺术中心欣赏,由上海长宁沪剧团带来的红色经典三部曲系列,大型原创沪剧《小巷总理》,此剧通过“可乐坊”居委书记潘雅萍帮助小区下岗双职工何家龙、董来娣夫妇解决生活来源和住房困难。帮助曾经失手误伤他人被叛入狱,刑满释放后做小区志愿者的冯亮,被未来的老丈人误解,潘雅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服老丈人使得有情人终成眷属!在狂风暴雨之夜女儿被人蓄意撞伤,面对肇事者家属上门求情,她毅然决然的不追究肇事者的刑事责任,挽救了一个风华正茂年轻人的大好前程!……在这外人看来是一桩桩一件件的烦心事,但在潘雅萍眼里却是看做“自己的事”,通过这一系列事情更能反映出新时代的居委干部的艰辛和付出!讴歌了新时代的共产党员!

Sophy
好看!好听!好剧!《小巷总理》贴近生活,拆违,垃圾分类,说得都是目前政府主抓项目。母亲是居民小组长,经常跑居委会,回来也经常说一些居委会里发生的事,这部剧能看出是真的有做功课,说的都是实实在在发生在居委会里的事,看得深有感触!演员的表演,唱功都很棒,把居委会书记的日常工作状态演绎得丝丝入扣!舞美,灯光还有现场演奏都很棒,不仅是听觉的享受更是视觉的享受!感谢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辛勤的付出,给了我们这一场精彩的盛宴!!

黄老豆
“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于平凡中显崇高”和“追求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小见大,展现出一幅当代小区生活风情画”,沪剧《小巷总理》基本做到了;“展示人物的鲜明个性和人格魅力”,第一次看沪剧就被剧情打动了。

当新生代“小巷总理”站上上海的历史舞台,很多人在喝彩叫好的时候,其实不无担忧。

当年“黄菊干部”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恐怕要感谢以前所在的企业为他们锻造的丰富管理经验,以及自身的生活阅历种种。如今居委会中不少优秀的领头人,大多经历亦是如此。

毕竟,社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熟人共同体、情感共同体、自治共同体的同义语,其中的人情世故与冷暖,正是处理社区事务的脉络所在。而旧改、拆违、养老、外来人口融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也在现实中化解为点滴棘手难点,终端输出到社区,每个环节的微妙处理,都关乎治理中的智慧。

那么,刚从学校毕业或是社会阅历尚浅的80后、90后年轻人直接进入社区后,真的能挑起大梁,完美地处理好那“一地鸡毛”?有位教授给社区干部讲课后, 直言不讳地说:“我从很多年轻人的眼里,读出了迷茫。”有人将进入社区的年轻人分为三类:“出于就近就业需要;处于事业过渡期;真正对社区工作有兴趣的。”还有位街道干部将他们的弱点归纳为:“理想化、简单化、情绪化,稳定性差。”

其实,尽管不乏抱怨,年轻“小巷总理”都坦言,现在正逢社区工作的好时机:上海建立的三岗十八档社工职业体系,提供了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和更合理的待遇,相对充足的自治和党建经费也为基层干部自治提供了基础。

他们最初都经历过痛苦的磨练,有人选择了离去,更多人在对社区工作产生感情后,选择了坚守。

我在经历了被人骂、哭鼻子、感觉“做得越多越错”之后,发觉居委会“真不是混日子的地方”,虚心学习了一年后,现在可以比较自如地调解很多以前认为“奇葩”的纠纷。我在日记本上写下这样一行字:“终于明白,优秀的居委干部从不抱怨。”

当然,要想让更多年轻的“小巷总理”真正从心底产生职业成就感与自豪感,依然前路漫漫。其中所需的,恐怕不仅是居委干部自身完善的培训考核体系、职业路径规划,更需要全社会对于这个职业的尊敬、认同和支持。

辛军
沪剧《小巷总理》四年前看过,当时有陈甦萍主演,记得还特邀张杏声助演。本次演出的是青春版,剧本经过加工整理,内容更符合现在社区的情景,很接地气。演员演出精神饱满,演唱水平显出功底,长宁沪剧团对青年演员的培养费尽心思值得点赞!稍显失望的是做为沪剧五朵金花之一的陈甦萍,年龄正当年,可很久没有上台演出了,演员还是要经常演出接近观众的啊!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