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纪念建党97周年,长宁沪剧团的新版《小巷总理》于前、昨两天正式上演,令人耳目一“新”——剧情新、舞美新、演员新。因为“新”,可乐坊的故事犹如身边事,十分亲切;因为“新”,主人公“潘雅萍”的言行更能打动观众,真正成为值得学习和敬仰的“一面旗帜”。
经典剧目的态度。如果按剧目的题材,《小巷总理》可归类于定向戏,而定向戏历来难编更难演,但首演于2014年的《小巷总理》因独特的视角、典型的人物、生动的情节,深深打动了无数百姓的心灵,用艺术的力量为“小巷总理”们赢得社会的尊重和理解,成为剧坛的一时佳话。可以说,时代造就了经典,而更重要的是,严谨的创作态度和“长宁”的整体实力将《小巷总理》打造成经典。从经典到精品的打磨,2018版《小巷总理》不同于一般的常演常新,而是根据时代的变化,注入大量最鲜活的事例、最精巧的舞美,使舞台艺术效果更为大气,更具张扬力。如:剧情发展从原来改造小区水质而改为“五违四必”区域整治的大背景,赋予“小巷总理”新的职责和语境,典型人物在时代背景下一下子立体化了,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又如:第一版中潘雅萍女儿因上吐下泻而导致高考落榜,改为居民为报复潘而制造车祸,情节设置上更趋曲折,也为后面的情节推进作了铺垫,使潘雅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更为感人……对于经典的创作态度,《小巷总理》走出了文化创新之路,我们完全可以期待《小巷总理》系列版的不断升级。
年轻演员的扶植。从《青山吟》到《小巷总理》,张燕雯连续担任主演,已在观众中赢得良好的口碑,也打破了“沪剧观众看‘长宁’必看甦萍”的思维模式。作为艺术家,陈甦萍何尝不想在艺术黄金期再创造更多的艺术形象;作为“当家人”,陈甦萍则要更多考虑剧团生命力的延续。“长宁”之所以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戏曲衰落之时仍能熠熠生辉,关键在于无数老艺术家的让台和扶植,才有了陈甦萍、吴梅影等青年演员尽情绽放艺术的成长空间。对此,陈甦萍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来治理“长宁”,使“长宁”焕发第二春而傲视群芳。她常说,“其实张燕雯他们也不年轻了,如果再等五年,他们就没机会了,力推他们是我作为团长必须作出的选择!”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位沉稳大气的张燕雯能驾驭不同角色,而受过良好科班教育的她更能游刃有余地演绎各种唱腔,尤其在《小巷总理》“两地相思”中,无论是旋律性较强的反阴阳,还是考验演员功力的清板、赋子板等,都能转换自如,韵味十足,而与李恩来的对手戏,表演上更是配合默契,丝丝入扣,精彩绝伦!
《小巷总理》卷起城市风情画,创新担当撑起“长宁”新天地!道不尽“恩怨”,唱不尽“红色”,海派文化魅力“长宁”!作者:王威仪 摄影祖忠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