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报道:最近在中国大戏院看了沪剧《啼笑因缘》,激动不已。我也和观众一起为这台新人新版和别开生面的精彩演出拍手叫好。
《啼笑因缘》是沪剧舞台久演不衰的优秀保留剧目。三、四十年代刚推出就深受观众喜爱。我自己也多次演过这个戏。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中央大戏院演出时,我演樊家树,石筱英演沈凤喜,筱爱琴演关秀姑,演沈三弦的是茅善玉早已故世的大伯父茅凤岐,他演这一类角色是非常出色的。这次演出热烈轰动的场面,我至今历历在目。1985年沪剧院一团成立时,马莉莉、陆敬业演出的《啼笑因缘》也相当成功,曾连演连满100多场。
这次新版《啼笑因缘》之所以又受到大家热情欢迎,就因为新的一代主创人员根据今天观众新的审美需求对这个戏进行了全新的艺术处理,无论编、导、音、美和表演都有不少新的东西。过去我们演要三个多小时,现在生活节奏快了,戏压缩到二小时一刻,非常适宜。剪去枝蔓后,主要人物爱情遭遇的主线显得更加突出,更加丰富。
沈刚是剧院很有才华的青年导演,他有不少新的构想和新的调度。像舞台右侧花道的设置不仅扩大了舞台空间,而且有利于演员表演一些过场戏,同时也使观众感到很有新意。用京韵大鼓的评说贯穿全剧也是过去从来没有的,导演用它来加强北京的地方色彩,起了重要的作用。"寿宴"和"逼疯"两场戏采用新的处理,用扳断沈三弦的手威胁沈凤喜和强逼沈凤喜唱当年和情人定情的四季歌,使舞台氛围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戏剧场面也具有更强的艺术魅力。这次重演音乐唱腔和舞美布景也不同于过去,使人感到面目一新。
更值得赞许的是几位青年演员的表演。扮演男主角的朱俭演来潇洒自如,有一种十分难得的书卷气。演女主人公的程臻一人饰两角,把沈凤喜和何丽娜这两个面貌相似,身份、个性迥然相异的青年女性都演得生动鲜活。演关寿峰的吴争光过去并不显眼,这次表演的老到和口齿的清楚使人惊叹不已。演关秀姑的于理青在少女和侠女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创造角色也很出色。为他们配戏的倪璎瑛、凌月刚、周福泉和王明道等几位中年演员的表演都给人留下很深印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