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想这么写也早就想贴在沪剧名人这个栏目。
一直犹豫是因为生怕误解,今天又看了一朵莲花网友的开线以及最新跟贴——比如叶子和华雨文等决意连看两场恨不能周周看天天看等热情洋溢的话语,实在感动。可惜我不能躬逢其盛就只看了一场,但是还想继续发言。
美国时代杂志够权威,曾经以全世界网民作为年度封面人物——这本来是名人榜,可是出现了一个集体。去年年终评选出来的是美国联储会主席伯南克作为年度封面人物,可是屈居第二的是中国的农民工——又是一个作为名人榜的集体登台。
因此,想以此类推把这个网文摆在这栏目里,以表明这个集体是一个名人团体——看了下面的文字相信大家会能领会这上海戏校06级沪剧班的另一面为何要列为名人栏目。
好啦,正文开始——
《这一班小囡非寻常》,借用芦荡火种“非寻常”的一句唱词作为海报名称非常贴切也非常醒目。因为暑假的演出早已亮了相,于是年末的再度亮相底气很足,尽可以自豪地骄傲地亮出这块牌子-----这一班小囡非寻常!
沪剧历史上的小囡班其实就是一个名人集体。这方面已有众多介绍。从丁婉娥苦心培养到人才济济成就申曲沪剧界的流派纷呈的大好局面。
解放之后 ,同样有人才辈出的情景。特别就是茅善玉他们那一届至今各领风骚——可以说是一个名人集体。
那么,这06级上海戏校沪剧班到底有什么和前辈能够相提并论甚至于超越前人的地方?这只要拿我最惯常最喜欢的比较对照法(没办法哦,谁让我是理工科呢)一看就十分清楚。
最早的小囡班其实解决了一个青黄不接缺乏后继人才的大问题。不但是小囡阶段出彩,而且是成年了更其出彩。
现在的小囡班也同样肩负着这样的历史使命,甚至于可以说更其繁重更加不容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在传承上是一种凸现培养人才之不易。
插一句,我倒不见得赞成今年马上再招生。因为挨得太近,四年制14届一毕业14年跑出来找工作,葛聪聪他们也不过就贰拾岁左右——“你芳龄十八青春年”,并不是“我的年龄已经三十岁”,何况三十岁仍然是青年演员。我是希望这二十八宿能在沪剧的天空中从冉冉升起到闪耀夺目。总不见得有了三团青年团再隔四年又成立一个四团吧。
回归正题。
从现在的状况就可以看到他们毕业后组团组班,情况不会差。观众历来是喜欢推陈出新的——这不是说老演员就不要看,老演员也得推陈出新。但是,新生的新鲜的新面孔之吸引力自不待言。说一句外插花——就在同样是上海戏校,京剧班抢救弱势流派的师生演唱会上特邀07级小朋友演唱,一个个造成轰动。大致情况就是我在全本《卖红菱》里写进去的一句唱词——好男儿最高境界就是喜新不厌旧。好观众也一样。
稚嫩怕什么,来日方长。这里面是要出来一批传承人的!好一批呢。沪剧的世界是你们的——这已经是确定无疑的了。
不再去一一分析各个小囡的优点缺点,关键点是从总体上分析这一个小囡班的显著特点是阵营整齐。
啥格闲话呢?
丁婉娥的小囡班记得没有听说有男男头——是不是啊,如有错请熟悉内情的纠正,这可能跟她自己是旦角有关系。
茅善玉他们那一届阵营也整齐,生旦齐全还有好几套班子演出庵堂相会。可是,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在上海沪剧院三团成立的公演剧目《血染姐妹花》里,老旦那个冒充的地下党假海狮根本不是茅善玉他们那一届的青年演员,而是外援为成立三团调拨过来的中年演员。我还记得她打开扇子的那一霎那,很醒目。
此外,再往上推到筱文滨老前辈在上海戏校沪剧班任教的那一届。冒出来的就是沈仁伟和张清----不记得有哪几位著名花旦是沈仁伟和张清的同班同学。诸惠琴沈惠中一个是随团学员两个都是从业余演员下海的,应该不是沈仁伟张清他们的校友吧。
同理,黄浦区的艺华沪剧团张剑青陈瑜朱美洵她们那一届要说阵营整齐也是不好说的。
可是,看看这一届小囡班,不说花旦小生,就是老生老旦也是相当不错的啊。
我预测,如果上海沪剧院今年成立一个新的三团青年团也来公演《血染姐妹花》的话,那假海狮就根本不用调拨人手了。
这就是我说的阵营整齐。值得庆贺,非常感谢王珊妹凌月刚等老师。
可能有点儿夸大——也是打个比方吧。没有叶春善萧长华,也就没有侯喜瑞周信芳梅兰芳马连良袁世海等一代宗师。
衷心祝愿06级沪剧班这样一个难得的整齐阵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勇敢地接上班接好班!
谨以此文表达对沪剧的将来由衷的欣慰!(赵燮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