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叶魂》是一出配合时势的主旋律剧目,日前亮相逸夫,我也关注了,华雯、袁兴官、王文都对角色倾注了感情体现出扎实的表演功力。剧中女主人公是有原型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宗旨,但是否要拔高到“高、大、全”以致与现实拉开了距离?对此我有点想法,不过这里我不展开了,否则就涉嫌与主流媒体唱反调了。
我从艺术性角度说吧,红叶魂有一大特点,即全剧音乐伴奏是放录音的,不多见,无论是沪剧还是越剧京剧等。
放伴奏带,可以让爱好者跟着节奏学唱,也可在晚会上来一段金丝鸟、为你打开一扇窗什么的,或者下基层巡回演出,灵活便捷又省却了大队人马,可以降低成本。可是当在大剧场里作为商业演出,也省略了现场乐队而拿录音来放放,这是否怠慢了戏迷观众?红叶魂票价一律50元,上沪的金绣娘还分50、30两档呢,却是乐池里坐满了乐师们。
从欣赏效果来看,演员演唱与乐队应是水乳相融的关系,每出戏的众多演员在每次演出中都会因各种因素出现不同的状况,作为起烘托作用的乐队,是跟着演员的感觉走,好比船顺着水,水推着船,从而达到珠联璧合的完美效果。
而伴奏带则是固定的格式化的,倘若一出大戏中每位演员都是从头到尾在卡拉OK、被音乐牵着走,那演员与琴师的交流和心领神会的默契还会有吗?演员的个性和风格都将会淹没在喧宾夺主的大型交响乐中,这与刻板僵化、一只模子里出来的革命样板戏还有什么两样?
大家不是老在说沪剧的前途么?《红叶魂》受到了高度好评,那么以伴奏带来替代现场乐队,其所起到的示范作用,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