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快点开开,我要进来……”众所周知,《小兔乖乖》是幼儿园小朋友们最熟悉的儿歌之一,然而在上海申花幼儿园,小朋友们平时听和唱的却是沪剧版的“小兔乖乖”。上海申花幼儿园园长金雅芳告诉记者,沪剧融入幼儿园的教学已有10多个年头,申花幼儿园毕业的小朋友们,不少都和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样,成了小戏迷。
本报记者 顾佳
下午3点半
小朋友的“沪剧时间”
“我听过很多沪剧,有《芦苇疗养院》、《办酒水》”“我最喜欢跟外婆看沪剧、唱沪剧”……昨天下午,记者在申花幼儿园的大一班见到了几名小戏迷。小戏迷还两人搭档唱起了《燕燕做媒》的选段:“燕燕也许太鲁莽,有话对侬婶婶讲,我来做个媒,保侬称心肠……”
带班老师告诉记者,下午3点半左右的“沪剧时间”孩子们都格外兴奋,这段时间里,他们会放沪剧选段给孩子们听,还会把《小兔乖乖》、《认识蔬菜》、《黑猫警长》、《幼儿园是我家》改编成沪剧教小朋友们唱。最近他们在教小朋友们唱《燕燕做媒》。现在一些小朋友们已经能够拿起小手帕一个扮燕燕,一个扮婶婶,虽然唱功稚嫩,但是扮相非常可爱。
去年上海世博览会期间,他们把世博文明宣传语编进了沪剧选段《燕燕做媒》的曲调中,让小班的小朋友排练演唱,作为庆祝世博的节目在当地演出,引起了一阵小轰动。
带班老师还告诉记者,由于地处罗店镇,申花幼儿园的小朋友听、学、唱沪剧的条件可谓得天独厚。
原来,沪剧和龙舟、庙会一样,是罗店镇的文化传统,幼儿园中小朋友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很多都是当地“沪剧沙龙”的老戏迷。老戏迷带小戏迷,不少小朋友很快就学会了听、唱、演。不过他们的目的,并不是要孩子们从小成为表演沪剧的明星,所以并不要求小朋友们唱得多好,或者是个个学会表演。他们的目的是通过教学,让小朋友们喜欢上沪剧。在下午教唱沪剧的时段,老师们会让小朋友自告奋勇表演学会的沪剧儿歌或者选段。小朋友在表演唱沪剧的过程中,增长了自信心。
为让幼儿上口
老师将童谣改编成沪剧
上海申花幼儿园园长金雅芳告诉记者,大约在1996年,幼儿园开始思考特色教学,当时的老园长认识上海长宁沪剧团的团长,加上罗店镇当地的沪剧特色,幼儿园决定在教学中,让小朋友们接触学唱沪剧。
于是,来自上海沪剧团、上海长宁沪剧团、宝山沪剧团的演员们,开始陆续教幼儿园的老师们唱沪剧。1997年,沪剧表演艺术家杨飞飞来到幼儿园,非常高兴,教孩子们唱沪剧名段《龙凤花烛》,虽然唱得高兴,但是孩子们却不能理解唱词,因此一下子学不会。所以,后来园方又请沪剧团帮他们把儿歌、童谣甚至是园歌《幼儿园是我家》改成了沪剧。孩子们的接受程度就更高了。
如今,沪剧教学走进幼儿园已经10多年了,不少小朋友在幼儿园毕业后就成和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样成了小戏迷。
园长担心
小戏迷毕业后就不唱了
园长金雅芳告诉记者,沪剧作为上海地方特色剧种,在罗店镇过去是深受百姓喜爱的。但是现在的沪剧沙龙很少有年轻人。沪剧的流行程度已经越来越低了。孩子们学得快,忘得也快在幼儿园期间的爱唱爱演小戏迷,大多一升了小学就不唱沪剧了。因此,这些小戏迷长大是否会变成大戏迷或者成为沪剧继承人,都是未知数。
而老师们把小朋友从小班带到大班,能表演了,孩子们就毕业了。新的小朋友入学,他们只能把儿歌以及沪剧选段从头教起。因此,幼儿园给小朋友种下的“沪剧种子”恐怕很难发芽成长。她最期待的是,沪剧以及地方语言的传统,能够一直继续保持传承给下一代。而不仅仅停留在幼儿阶段。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