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场有何特色
宛平剧场毗邻东安公园,眺望滨江岸线,交通便利。周边上海京剧院、昆剧团、沪剧院、越剧院星罗棋布,剧场位于最核心位置,形成传统戏曲艺术片区。
演出票价如何
制定票价时将充分考虑演员、剧目质量与观众欣赏需求,并开设公益票专区,推动戏曲艺术传承与普及,让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走进剧场。
“我是一名昆曲演员,从小演到老。我希望能在舞台上有尊严地表演,把最爱的戏、最好的状态献给观众。”在宛平剧场改扩建项目论证会上,老艺术家张静娴的一番话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让戏曲演员有尊严,计划于2019年下半年开业的宛平剧场,将成为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专业化、现代化戏曲剧场,为上海院团提供演出场地,也吸引全国各地名家名团、精品大戏献演,打造国内外最具影响力的戏曲演艺高地。剧场大门日夜敞开,没有演出时,观众也能在这里看展览、听讲座、观摩排练,体验网络时代的戏曲互动文化。
演员能如魔术般“腾跃挪移”
建造于1988年的老宛平剧场,既做演出又放映电影,从严格意义上说,它不是一个完美的戏曲演出空间。这次改扩建,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在与国内外7家著名设计单位竞标中胜出。今年8月下旬,各参建单位到位,新剧场现已进入桩基施工阶段。
全新的宛平剧场在徐汇区中山南二路857、859号原址基础上推倒重来。古色古香的戏曲折扇造型,将是它带给戏迷的全新形象。建筑外立面以冰纹釉面陶土板组成挺拔线条、连续延展,仿佛一把折扇徐徐展开,质感又如玉雕般玲珑剔透。夜晚,现代影像艺术将扇面变为巨形影幕,成为戏曲宣传之窗。
新宛平剧场总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地上高度5层,地下3层。宛平剧场总经理夏天透露,老剧场旁有一座辅楼,如今辅楼拆除,地块成为新剧场一部分。“新剧场将大门向内推进10米,在门前形成‘隔而不断’‘大隐隐于市’的广场空间,方便市民与演员进行露天互动。”
传统文化成为贯穿剧场设计的主线。剧场、排练厅及其他体验服务空间按照中国园林空间布局,由共享的休息厅依次串联,休息厅内点缀景观元素,并有展览、展示区穿插其中,形成一条层次丰富的戏曲文化长廊。
处处有舞台、层层可观演的复合空间,实现“移步换景”、“一幕一幕不同变化的戏剧性展开”。总占地面积不增加,但新剧场使用面积将比老剧场扩大3倍。
老宛平剧场兼作电影院,存在舞台深度、宽度不足,侧台、附台面积小等问题,道具、布景缺少转换空间。新剧场以专业化、现代化戏曲剧场为目标,舞台面积扩展,吊杆、灯光、音响等设备选用国际最新科技产品。
改扩建论证会多次邀请京、昆、沪、越、淮、评弹等院团演员、舞美技术人员和业务主管参加。当年轻人听到舞台升降台、转台设计时都眼前一亮。中国传统戏曲以“一桌二椅”为特征,布景简约,升降台、转台极为罕见。新的宛平剧场计划在舞台安装正方形网格化升降台、转台,演员脚下处处有玄机,能如魔术般“腾跃挪移”。
多次论证会,为演员度身定制“后台”。服装间、盔帽间与舞台在同一层,化妆间尽可能安排在与舞台同层,因为戏曲演出服装庞杂、繁复,将军靠旗旋转起来有两三平方米,头冠翎子长达两米,演员一旦穿戴齐备,离舞台越近越好。
观众希望离演员越近越好,另一方面传统戏台音响跟着感觉走,前排听戏太响,后排听不清。在新宛平剧场,观众席呈马蹄形扁平空间,与舞台尽可能近距离。全国戏曲院团来上海演出,将看到不一样的剧场。
戏迷体验名剧名角的前世今生
夜色降临,宛转悠扬的戏曲在宛平剧场响起。白天,这里同样热闹非凡。长期以来,上海各戏曲院团由于缺乏大场地,新编大戏合成都是奔赴江苏太仓大剧院,而新建的宛平剧场让演员有了稳定的大后方,“赶场排戏、演戏,造成体力与精力无谓消耗,又不容易形成固定的观众群。有了宛平剧场,不再夜奔排戏。大家还能在这里与来自外地、外国的同行进行交流互动。”夏天表示。
存放于各戏曲院团库房中的音像、图书资料有望走出“深闺”,在宛平剧场展出。麒派创始人、上海京剧院首任院长周信芳戏装、上海昆剧团京昆大师俞振飞戏服、上海淮剧团名角筱文艳戏装、上海沪剧院近年收集的新中国成立前沪剧影像资料、上海评弹团数千小时音像资料……戏迷走入历史长河,体验名剧、名角的前世今生。
戏曲文化的展示、戏曲人才的交流培训、戏曲艺术的学术探讨、戏曲衍生产品的创意开发,都能在宛平剧场找到一席之地。上海戏曲院团拍摄的3D电影,如上海京剧院《霸王别姬》、上海昆剧团《景阳钟》等,可以在剧场轮番展映。
让内行人心悦诚服,让外行人爱上戏曲,宛平剧场致力于打造一座没有围墙的戏曲乐园。(记者 诸葛漪)
(摘自 《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