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把沪剧的不景气归咎为后继乏人,沪剧表演艺术家陈瑜不这么认为:我们正在丢失把现实生活编成好戏、“说新闻唱新闻”的看家本领,以致我们有年轻的好演员,却没有能让他们成角儿的好剧本。

说新闻唱新闻。曾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两度荣获国家文华奖、上海白玉兰奖的国家一级演员陈瑜,始终坚持表演内容的写实和与时俱进,拒绝无病呻吟的杜撰与虚构。

“沪剧善于反映现代生活,观众非常熟悉的《罗汉钱》、《星星之火》、《姊妹俩》、《明月照母心》、《上海老师》等剧目都是编剧们看报纸、听新闻,根据现实事例改编的,贴近生活的真实性也是吸引观众的最主要原因。”陈瑜说。

2001年,普通下岗女工查文红远赴安徽砀山义务执教的事迹在上海文艺界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报纸媒体的系列报道让陈瑜看得热泪盈眶,她第一个向上海沪剧院请战:“演查文红非我莫属。”

陈瑜回忆,她和查文红的第一次见面是在长海医院,查文红做完眼科手术没几天。得知陈瑜要演她时,查文红半真半假地告诫道:“千万不要把我演得连我自己也认不出了。”此后,陈瑜与创作组一起来到安徽砀山,几乎寸步不离地留意观察着查文红,被查文红与47名学生之间的深切情谊深深打动。她如此评价:“査文红很朴实,为求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她自强不息,离夫别女,义务执教,以坚毅的人格力量和爱心深情,把现代文明的种子播撒到了贫困地区的孩子心田。”

半年后,以査文红为原型,“上海普通女工周丽文,退休后远赴淮北地区,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在偏远山村播撒文明”的沪剧《上海老师》演出成功,观众好评如潮,成为沪剧的经典之作。

陈瑜至今还记得时任国家总理的朱镕基在北京中国儿童剧场对她说的话:“现在看戏的人越来越少,但上海的沪剧一直受到欢迎,因为你们扎根于人民,把人民的生活用优美的唱腔表达了出来,所以一直为上海人民所喜欢。”

“出好戏,才能出好角儿。然而,现在肯沉下心观察生活,写好剧本的人太少了。”陈瑜无奈地说。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