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白水老师在网上转截了周小燕1961年观看"沪剧流派演唱会"后发表的文章,《人声有弦音,弦音中有人声---兼谈对沪剧发声方法的几点意见》,读后深有感触。其中提到了"作为一个沪剧新观众,从声乐的角度对沪剧的发声方法提出一个不成熟的意见,我感到当演唱到情绪激昂,进入高音区的时候演唱者嗓音往往受到限制, 不能运用自如,对这个原因我的初步看法,怕是发声方法的问题"。
我们沪剧的发声,由于剧种历史发展的原因,形成了沪剧前辈艺人的演唱,都是以真声(大本嗓)为主的唱法。因为,在上高音的问题方面有困难,不能运用自如。和其它兄弟剧种,如锡剧、越剧、评弹相比,存在着差距。我们许多老一辈沪剧艺术家,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确有自已符合科学发声的方法和成功的演唱艺术经验,但缺少总结和交流。今天时隔五十年后,我们在沪剧沙龙里演唱的业余爱好者大多数依旧还是凭着自己的本嗓演唱,同样存在着上高音的困难问题,很少讲究科学的发声方法。这个普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认为沪剧沙龙应提供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演唱者也应给广大听众有一个语言美,声音美的艺术享受。
我们应该在继承沪剧传统唱法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用真假声结合的唱法(以下称“混合声”),来美化自己的声音,提高演唱的质量,这是我们在学习发声方法上的最佳选择。“声”是指科学的演唱方法和声乐技巧,"混合声"是指真声和假声的混合,既有真声的结实,明亮和力度,又有假声的柔和、圆润和高位置,上高音也省力。它既非真又非假,而是两者有机的结合,也可以说是“具有声真色彩的假声”或“具有假声位置的真声”。
在演唱中,由于“混合声”具有真声色彩,更接近于我们沪剧的演唱和语言,容易吐字清楚,没有明显的换声痕迹,声音上下贯通比较方便,只是真假比例成分多少而已。所以是我们沪剧演唱理想中的声音,也符合现在新一代年轻观众的审美要求和欣赏习惯。其实,我们沪剧前辈艺术家筱文滨在《三国开篇》,丁是娥在《祭海》的演唱中早已运用了“混合声”的用嗓技巧,现在孙徐春、茅善玉的演唱,在用嗓和演唱技能技巧上都已达到了较高的造诣,他们音色甜美,吐字清楚,嗓音圆润,在高中低声区的换声没有痕迹,上下统一,真所谓是“混合声”运用得较好的典范。
下面把“混合声”的训练分成四个步骤供大家参用:
1.我们可以参用"哼鸣"的方法,"哼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能体会到的动作,用轻声"哼鸣"比较容易找到"假声"的高位置.,只是要求在"哼鸣"时,喉咙要放松,可以用韵母"嗯"做闭口、开口"哼鸣"的练习,把哼的感觉叹在呼吸上,把声音集中在眉心和额头的高位置部位上,轻声哼鸣时在鼻翼两侧有明显的振动感,容易得到鼻(头)腔共鸣的感觉.
2.在中声区的混合声训练最为重要,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在中声区音域范围内的沪剧唱腔来练习,打好基础,然后再逐步向上,向下,扩展音域.从而努力达到比较统一的演唱整体.
3.用“衣”、“嗳”、“米”、“妈”、“努”的韵母做发声练习,一般从上向下作音阶练习比较合适,因为高音容易找到“假声”的位置。为了达到“混合声”的高、中、低声区在衔接上没有痕迹,上下统一,我们要注意从上向下保持位置来带声音,一直唱到低音时,仍然是“假声”的位置。这也需要气息来配合好,保证气息的深度,否则声音就会虚了。
4.可以在保持唱“假声”的状态下把声音放出来,把字唱出来,也就是稍加声带闭合的力度,这样就会造成混合声的效果。
希望大家能在思想上重视科学的发声方法,勤学,多听,多哼,多唱,多分析,多总结.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逐步运用到沪剧演唱中去,相信定会有所帮助和提高。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