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徐春下海了。所幸他并没有像前头两位小生那样可以说蛮彻底地离开。

还不能用罗汉钱里的藕断丝连来形容。因为一不过二二不过三,到第三个当红小生要离开时,院长真的着急了。

玉女不能没有金童。没有了金童,玉女还能存在吗。

于是,继续搭档到黄金。虽然记得没有标出友情出演或者特邀,仿佛还是在编制内似的。

孙徐春离开了沪剧院但没有真的离开沪剧的另外一个标志是徐汇沪剧团。

还有几次演唱会。记得有一场叫做春色依旧。

很抱歉,我对这个名字不以为然。什么叫做依旧呢。怀旧经典毕竟是旧不是新。

如果叫成春色满园,或者春光灿烂,多好啊——依旧的是前景,是今后继续的发展更上层楼。

孙徐春另外方面的一个莫大成功是出品人。我直到现在还不清楚他当老板的公司注册业务范围,也没必要去搞清楚。

跟踪的消息报道除开扶植了海派清口赚了个钵满盆满之外,小弟以吵翻的形式脱钩,可他和大哥关老爷继续合作愉快。

关怀多才多艺,他明言不承担京剧没落不没落责任,跨界演出非常之多,诚如他为小弟挎刀主持。

演出包括粤剧话剧等等。都是主要人物。不容易啊。跨界能力绝对不让小弟专美。

最新看到的一个话剧作品就是孙徐春公司出品人。

还有沪剧界最新的一场华春作品演唱会,引起解除纠葛的一个爆发点场景。

这些都是过去时了。

我对那个经纪公司很感兴趣,对孙徐春作为出品人非常佩服。

洛杉矶的大牌影视明星,演而优则导早就进展到演而优则制,也就是当制片人。这才是真正的老板。别看导演颐指气使的,他只是总经理的干活。

非常佩服之余也非常遗憾。

遗憾的是不仅徐汇沪剧团,——哪怕杨音离开了,他旗下的沪剧新戏除开无船水也流之外(这个说法确否,请老孙先生订正),记得没看到别的。

沪剧院的新戏当然不用他这个民营老板来出品,人家是全额拨款的传习所。

可是,作为沪剧人,作为最著名的王派小生,作为金童,而且是独立的不依赖玉女的金童,是否可以更上层楼大有作为,在沪剧史上作为优秀出品人占有他的历史地位呢。

总不见得以调解委员著称吧。

说了半天,我应该看到的孙徐春有以下内容---

扶植民营剧团,不仅在滩簧老戏上下功夫,而且在新戏大戏上下功夫,做到能有自己出品的获奖作品。在这方面其他剧种早有先例。只是在出品关怀的话剧出力,有违于沪剧王子的称号。

关注拍摄数字电影。越剧界连一个县级市越剧团都有成功的范例,比如余杭,更不必说另一个雄心勃勃取得极大成功的茅茅。沪剧界多少年没有电影了,连得上央视空中剧院还是沾了上海市推出全国巡演的光。这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并且是沪剧历史资料宝库的珍贵收藏品。绝不是什么跟贴存档以便进入沪剧志可以相提并论的。

在电影这一块,还不能忘记的是戏曲动画片。这是宣传弘扬戏曲的一条途径。连得京剧秦香莲都有了动画片啦。有一个专门的制片单位,着力于戏曲动画片的制作。因此,即使舞台复排马兰花难以实现,把有的录音资料配上类似当年筱爱琴向佩玲的卡通形象,可以想象进小学课堂受欢迎程度。动画片的好处还有大兰小兰完全面貌相同,区别仅在于服饰。

还有一个我始终认为很重要的是出品韩玉敏沪剧唱腔专辑。

做影碟恐怕已经是奢望,太迟了;但是做音碟还是大有希望的。黄梅大师黄新德前一阵子就出了一个。韩玉敏阿姨作为邵老夫人,作为袁派创始人的黄金搭档,市场上只见当年金童的“音碟”,不见当年玉女的音碟问世,实在是莫大的遗憾,沪剧史上的一大损失。

上次在家好月圆碰到韩玉敏老前辈,可惜时间太仓促,未及深谈。就把这一条寄希望于孙徐春出品人。

估计,如能达成意向----我想韩玉敏的晚年生活不就是单单李奶奶和婶娘吧。那么些精彩的少女少妇形象,如果通过音碟长留在沪剧戏迷的心目中,那该多好啊。

韩玉敏老前辈身体健康精神抖擞,完全可以达成作为一个戏迷和作为一个沪剧后辈企业家的心愿。

甚至于具体做法可以在网站先征订再制作然后发行,那么多网友,就算百分之五十来踊跃预订,也足以保证收回成本并有盈利。

钱其实不是制片人的第一要务,虽然制片人作为资本运作的实际投资商要考虑盈利和亏本的风险,但是更重要的是展示眼光。

像张伟平那样在金陵十三钗上砸了锅,就留下笑柄。可是,反过来想,真的慧眼识真金,不也就捧得小金人了吗。

同理,《韩玉敏沪剧唱腔精选》没有理由不是一个足以打响孙徐春文艺经纪公司出品人牌子的沪剧精品。

若确有《韩玉敏沪剧唱腔精选》制作出品意向,作为始作俑者,我个人第一个预订一套音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