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市文广局、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市学生素质教育协调办、上海剧协、天蟾演出公司等共同主办的“沪韵之花”青少年才艺大赛正在申城火热举行。

面对一位位让人心动的好苗子,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笑了:“我们举办大赛,就是想创造一个振兴沪剧的环境,从娃娃抓起,彰显沪剧这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后继乏人情况严重

举办“沪韵之花”最大的目的就是预选沪剧苗子,培育观众市场,传播民族文化。茅善玉坦诚指出,保存着上海方言和文化记忆、演绎着海派风情和人心迁移的沪剧艺术,现在人员断代,危机重重,处于艰难振兴的境地。她介绍,院里在职老中青演员加起来只有28人,其中包括一些只能跑龙套的,各种沪剧人才后继乏人。几年前,戏校曾招收沪剧班,花了2年时间才招齐30位学员。现在打算用几年时间再招齐一个班。

观众流失也是一大问题。放眼剧场,常常是“白茫茫一片”,观众年长者居多。更严重的是,作为一座移民城市,沪语文化正在上海失落。随着上海话的弱化,文化认同感的淡薄,民俗特色的淡化,城市记忆的流失,沪剧正面临奋起自救、思强图变的严峻考验。

矢志坚持心血浇灌

茅善玉告诉记者,沪剧进入上海后,百多年来名家辈出,名段传唱,既萃取着民间文化的活力因子,又不断汲取中外优秀文化的滋养,去芜存菁,与时俱进,追求人性人情和雅俗共赏,与上海现代生活紧密呼应,为海派文化生态建设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长期来,本市一些沪剧艺术特色教育学校,如东新中学、新泾中学、洛川学校、华漕中心小学、清水路小学等,常年开设沪剧班,寓德育、智育教育于美育之中,还在“树魂立根”活动中以沪剧为载体,积极打造沪剧特色教育。上海沪剧院则长期在教材、师资、道具等各方面倾力支持,不计报酬。在学校和剧团的共同不懈努力下,培养了一批沪剧小戏迷。这些娃娃由不会到会,由会到精,有的还成了专业的沪剧学员和演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如今,一些地方的“申遗”异化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短视逻辑,导致文化反被边缘化。茅善玉指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举办“才艺大赛”,育放“沪韵之花”,只是大家不懈努力的一步。在发展民族艺术和文化上,沪剧表现了上海城市特色和城市精神,是上海这座大都市的戏剧代言人。当代沪剧人应该更自觉地肩负起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对话的使命。

茅善玉建议,“沪韵之花”青少年沪剧才艺大赛争取每两年举办一届。“我们绝不图一时热闹,更不奢望短期内立竿见影,而是力求建立起一种长效机制。让孩子们学一段家乡戏,做一回小演员,在沪语乡音的丝竹里,与沪剧心连心,与梦想面对面。在沪剧青春的表情里,放歌未来的希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