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开埠后,特别是鸦片战争辟为通商口岸,它逐步发展成为长江三角洲临海最大工商业大都市,从而取代扬州成为江南的戏曲活动中心。当时京昆、花部乱弹,并苏浙滩簧调皆 演于斯。沪剧在其形成之前经历过由本地民歌小调吸收滩簧诸调的花鼓戏时期,多在上海近郊四乡演唱。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申滩前后花鼓戏是淞南方音和音乐歌舞小戏与湖北、湖南、 江西以及安徽的花鼓并非一回事。1879年刊刻的《南汇县志》载有:“乡鄙有演唱淫词者, 或杂以妇人,曰花鼓戏。或在茶肆或在野闲开场聚众。”当时花鼓戏剧目多为对子戏,如《拨兰花》、《绣荷包》、《卖草囤》、《庵堂相会》之类,且大多从苏滩和锡滩中伸手拿过来的,因内容涉及男女情爱,故而被清代封建官吏视若洪水猛兽,以“花鼓淫戏”罪名侮辱之,查禁之,使后来花鼓戏演唱不敢“杂以妇人”,女角改由男演员妆扮,行话称男旦为“ 扎头髻”。花鼓戏剧目亦如此,曲调直接用苏滩、锡滩,如[四季相思]、[五更调]、 [ 小九连环]等。直到花鼓戏进入上海后,受文明戏的影响,编演了一些时装戏,女角才又开 始参与演出,新腔才得以创造。
大约在同治年间,因太平天国在无锡、苏州、杭州一带攻城占地,仅上海一隅无战火硝烟 ,故江浙滩簧艺人涌入上海,填补了因战乱无法南下的湖北、安徽及北方诸省的地方剧的空档,加之语音相近,风靡一时很受群众喜爱。在花鼓戏从上海近郊入城之后,看到滩簧吃 香,收入很好,也就把花鼓戏改为滩簧,以招徕观众。上海本地人为了把它与苏滩、锡滩等区别开来,便称它为本地滩簧,简称本滩,后来又叫“申滩”。本滩为了适应城市居民欣赏要求,由“对子戏”发展为“同场戏”,已能搬演情节较为复杂的中戏、大戏了。
到本世纪30年代,流行在上海的申曲在京剧、文明戏演出影响下,沪剧艺人筱文滨等采用了新颖的灯光布景、服装舞美,注重演出的音乐效果,除胡琴、弦子、笛、鼓板外, 添加了其它伴奏乐器,并在继续演出传统剧目同时,还把中外一些电影、话剧、文明戏剧目搬上舞台,如《空谷兰》、《姊妹花》、《阎瑞生》等。并吸收文明戏、话剧工作者担任编导 ,编演时装新戏。比如30年代,根据张恨水创作的畅销小说《啼笑因缘》改编的时装戏,被称为“西装旗袍戏”风靡一时。渐而形成以反映城市现代生活为主的演出传统,深受上海市民的欢迎。40年代初由申曲改称沪剧。沪剧唱腔有长腔、簧腔、缀调、小调类。长腔包括[中板 ]、[慢中板]、[慢板]、[紧板]、[散板]、[紧打慢唱]、[快板慢唱]、[ 三角板]、[赋子板]、[十字板]等。簧腔包括[阴阳血]、[反阴阳]、[阳血]、[流水板]、[绣腔]等。缀调是一种插向性质的辅助唱腔,多半是一句甚至半句曲调,不能单独成曲。如在腔前的[叫头]、[哭头]、[凤凰头]等;在腔中的三送]、[懒画眉]、 [俞调]和[四四调]等;还有在腔尾的[软煞板]、[硬煞板]、[病落腔]等起到某种收腔作用。小调多来自江南民歌俚曲,常用的有[过关调]、[进花园]、[四大景]、[ 寄生草]、[紫竹调]、[阳档]、[吴江歌]、[月月红]、[夜夜游]等,曲调大多质朴流畅、歌唱性强,十分动听。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戏改方针指引下,沪剧整理改编了一些传统剧目,并把创作演出重点放在现代戏上。先后编演了《白毛女》、《赤叶河》、《罗汉钱》、《金黛莱 》、《赵一曼》、《史红梅》、《星星之火》、《红灯记》、《芦荡火种》、《鸡毛飞上天》、 《为了奴隶的母亲》等剧目。粉碎“四人帮”及改革开放以来,沪剧编创演出现代戏更多, 可占上演剧日百分之七十以上,由于现代戏贴近生活真实,程式化东西较少,易于表现都市风情风貌,如《一个明星的遭遇》、《明月照母心》等受到观众热烈赞扬和好评。老一辈的沪剧演员都有演现代戏的传统。著名演员丁是娥主演的《罗汉钱》,筱爱琴主演《星星之火 》 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罗汉钱》被摄成电影在全国上映。沪剧《红灯记》还被中国京剧院移植改编为京剧,成为现代戏精品,久唱不衰。《芦荡火种》也被北京剧团移植改编为京剧演出。最早由京剧表演艺术家赵燕侠饰阿庆嫂,谭元寿饰郭建光,马长礼、周和桐等也参加了演出。演出上百场,一时轰动京华,蜚声中外。1964年4月27日,北京京剧团在中南海演出此剧,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董必武、陈毅、陆定一、 邓子恢、聂荣臻等观看演出,并对演出给予了很高评价。当年7月24日,毛泽东同志在彭真、 谭震林等陪同下,也观看了此剧。毛泽东同志带头为演员们的精彩演出鼓了掌。演出结束后, 毛泽东等走上舞台同演员们亲切握手,并一起照了相。后来《芦荡火种》改名《沙家滨》, 传演至今。
在上海长成并成熟的沪剧擅演现代戏,是因为它的唱腔活泼优美,明白如话,富有表现现代生活的能力。人们常说上海话本身的乐感就很强,唱起来更是珠落玉盘,水激清潭,长于抒情叙事。沪剧主要曲调有[长腔长板]、[三角板]、[赋子板]等,且板式变化丰富多彩。如[长腔长板]源于民间流传的俚歌小曲,唱腔基本结构分起腔、平腔和落腔三个部分 。 如果把[长腔长板]速度放慢或加快,改变节奏及伴奏手法,则衍变出[慢板]、[慢小板]、[中板]、[紧板]、[快板]。[快板]中还有[快流水]等不同板式。如沪剧著名演员丁是娥在她主演的《芦荡火种》中饰演阿庆嫂。阿庆嫂在保火种一场戏中,对着烟雾 弥漫、茫茫一片芦荡,焦虑地惦念着18位病伤员已经在狂风吹水浪急的的芦荡熬了一夜一天 ,想办法争取时间救他们出荡的一段唱段,用的就是[长腔长板]的[中板]、[紧板]转 [ 快板],有层次地表现了阿庆嫂下决心克服重重困难,千方百计弄条船救出伤员的紧迫心情,并显示出她坚定、沉着,不屈服于困难的革命激情。京剧《沙家浜》改这段唱词为“风声紧 ,雨意浓,天低云暗,不由人一阵阵坐立不安……”其大段唱腔由[二黄慢板]转[二黄快三眼 ]。赵燕侠唱来有“清流急湍,一泻千里”的气势,行板运腔,声情并茂,十分感 人,同沪剧相比有异曲同工之妙。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