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男,昆曲研究者。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诗人,作家。原名俞铭衡,浙江德清人。

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任浙江省视学、浙江师范国文教员,上海大学、北大女子文理学院教授,一度赴英、美,均不久即返。回国后,任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平大学、中国学院等院校教授。曾加入过北京大学的“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等文学团体,是新文学运动初期的重要诗人,提倡过“诗的平民化”。1922年1月,曾与朱自清、郑振铎、叶圣陶等人创办五四以来最早出现的诗刊《诗》月刊。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是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主要作品有诗集《冬夜》、《古槐书屋间》,散文集《燕知草》、《杂拌儿》。《红楼梦辨》(1923年初版,20世纪50年代初改名《红楼梦研究》(再版)是“新红学派”的代表作之一。

《红楼梦八十回校本》脱稿于1956年;就在这一年,俞平伯创办了北京昆曲研习社。8月19日,昆曲研习社在他家老君堂老屋召开了成立大会。那时高雅的文人大都认为京剧太白,唱词粗俗,不够精美;在书斋里,在案头上,继续在拍着唱着的,仍然还是昆曲。

俞平伯家是世代高雅文人,俞平伯的夫人许宝驯家也是世代书香。俞许两位都是从小听昆曲看昆戏长大的。尤其俞夫人,嗓音又好,拍起曲子来字正腔圆自不在话下,还能填词度曲,即为曲词配上曲谱——作曲,或用传统成曲填上新词。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三十三转等密纹唱片刚在逐步普及,欧阳予倩也年事已高,出于抢救性质,中国唱片公司为他灌制了几张昆剧唱片,唱片上就特地标明“俞平伯司鼓”。两个大名并列放在显赫的位置上,俞平伯作为昆曲司鼓的水平于此可见一斑。

在1956到1964年这八年时间里,北京昆曲研习社在俞平伯认认真真的领引下,对昆曲的研究、传习起了十分良好的作用。不少连专业剧团都不问津几乎濒于绝迹的曲目,在俞平伯手下恢复了青春;就是像《牡丹亭》这样永垂不朽的名著,由于原剧过于冗长,也已难于适应时代的快步,在俞平伯亲自主持与倡议下,经过精心的整理与改编,终于又以全剧的形式,恢复了她的舞台生命。这个改编并压缩的可以适应现代演出的剧本,是俞平伯与华粹深二人合作的结果。经过曲社草创后一年的努力,全体社员通力合作,在1957年10月15日举行试排,于1958年1月22日推上舞台试演。为纪念汤显祖逝世三百四十周年,10月2日在北京王府大街文联大楼(即现在中华书局与商务印书馆)礼堂演过一场。开幕之前,俞平伯登台作了简短讲话,中间有这样一句:“要纪念汤显祖,最好就是演出他的代表作《牡丹亭》。”那次与会者甚多,礼堂几乎坐满了人。周总理、陈叔通、郑振铎、叶圣陶、张奚若等人也都莅临观看。

《红楼梦》的乾隆抄本中有极重要的一种,即《舒元炜本》,上面有他的兄弟舒元炳的题词《沁园春》。俞夫人许宝驯就用这首著名的《红楼梦题词》谱写了昆曲工尺谱,俞平伯为之一再修改润色,并作了详注。1963年7月7日,北京昆曲研习社举行了纪念曹雪芹逝世两百周年的曲会。最后一个节目即合唱俞平伯夫妇合作的这首《沁园春》,参加合唱者达二十二人。这次活动,堪称是昆曲史与红学史上都该提上一笔的一个交接点,也是俞平伯研究《红楼梦》挨批后依然放不下《红楼梦》,仍在关心与研读《红楼梦》的一个明证。
俞平伯
出生: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庚子)
逝世:1990年10月15日,农历庚午年八月廿七日

人物分类
昆曲 史论研究者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