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关羽戏,是继承徽剧和昆曲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关羽戏深受广大观众喜爱,也正因此,许多著名演员都贴演"老爷庙"之戏,如:米喜子、程长庚、谭鑫培、王鸿寿、汪桂芬、程永龙、刘鸿声、瑞德宝、夏月润、杨小楼、赵如泉、王凤卿、郭仲衡、白玉昆、周信芳、刘奎官、林树森、李洪春、沈华轩、赵松樵、李吉来、唐韵笙、刘汉臣、李桂芳、盖天红、彭振久、白家麟、李万春、宋遇春、曹艺斌、侯永奎、高盛麟、袁世海、李少春、李世琦、傅祥麟、王金璐、姜铁麟、王鸣仲、李金声等。他们根据自身的条件,风格各有千秋。有的演员以擅演关羽戏著称,在不同时期,都曾有被誉为"活关公"的演员。他们为继承和发展关羽戏,丰富关羽戏上演剧目,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活 关 公
米喜子(1780一1832),原名米应先,乳名喜子,绰号"铁板道人",原籍湖北崇阳(一说江西金溪)。自幼坐科习艺,并精通医道。以演红生戏著称,有"活关公"之美誉。清嘉庆年间搭春台班,颇负盛名。他为人老诚,同仁皆称其米先生。声望之高远近闻名,外国来朝使臣亦欲求识于他。所演角色神态逼真,尤演《破壁观书》之关羽,能倾倒四座。据传当年程长庚(1811一1880)于三庆班演出《战长沙》自饰黄忠,特烦米喜子扮演关羽。他既不勾脸,也不揉脸,只略扑水粉点上黑痣,待穿戴齐正后,便用手指捏揉脑门,将随身带来的一壶酒,于临上场前一饮而光,上场时用手扯开水袖以掩其面,待到台口亮相之时,恰好酒劲上来便面如重枣,使台下为之惊愕肃然起敬,令人有"关老爷显圣"之感。
王鸿寿(1850-1925),艺名"三麻子",同仁称之为"三老板"、"三老爹"。他出生于江苏南通,其父原是南通一名管水道运粮的官员,因酷爱戏曲,便自组了徽调和昆曲两个戏班。王鸿寿自幼受其熏陶,曾于戏班中习武生、老生及武丑戏,所演《偷鸡》、《盗甲》等颇有水平。他14岁时,因其父不善奉承,未送寿礼给至此巡察的上司,因而被参奏一本,招致满门抄斩。幸亏王鸿寿藏于戏箱之内,才得幸免。自此隐姓埋名流落他乡,因脸部有微麻,遂起艺名为"三麻子"。
三麻子除演《徐策跑城》、《扫松下书》、《雪拥蓝关》等徽剧外,主要以演二黄戏为主。20岁时北上津门,初演老生戏,未被重视,遂改演《古城会》、《水淹七军》等关羽戏,一炮而红,自此以演关戏著称。他所扮演的关羽之所以能受到赞誉,是因他用心钻研了关羽的图像。据说他曾于父辈好友处,得到了66张关羽马上舞刀的画像,他如获至宝,日夜钻研用心揣摩,把自己的理解加以融化,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创出了威严庄重的舞台关羽形象,为人们所喜爱,誉他为"活关公"。
关羽戏当初仅有《白马坡》、《华容道》、《战长沙》等数出戏。王鸿寿便根据凡有关羽的故事,先后编演了自《斩熊虎》(《关羽出世》)起至《斩越吉》止,共30余出关羽戏。并根据剧情对唱腔念白、身段造型、盔头服饰、刀型样式及脸谱化妆,都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创造。早年关羽的髯口为"黑满",自他改戴"黑三",更适合关羽美髯的形象。王鸿寿是关羽戏的创新者,是当之无愧的"红生鼻祖"。
王鸿寿能戏极多,京、昆、梆、徽皆会,文武皆能,不仅能演戏编戏,还善书法。除擅演关羽戏外,亦能老生、武生、武丑,乃至老旦、三花脸之戏都演得极有特色。《乳母教枪》接演《八大锤》,三老板前饰乳娘,后演王佐。另有一出早已失传的《陈琳挂帅》,叙述的是陈琳当年曾是与孟良、焦赞、岳胜、柴干、任炳等与杨延昭为结拜兄弟。佘太君尤为器重陈琳,欲招其为婿,八姐九妹任其选择。陈琳自认与六郎情同手足,不宜作婿。但佘太君屡次劝说,陈琳迫于无奈便"自阉"表明心志,佘太君悔之不及,为回报陈的一片诚心,决心让两女终身不嫁,所以八姐九妹终末出阁。陈琳也因此离开边关,进宫承差去了。后来在《狸猫换太子》、《打龙袍》等戏中,才出现了这个陈琳。多年后边关告急,时朝中已无挂帅之人,陈琳重整戎装挂帅出征,平息了边陲狼烟。三麻子自饰陈琳。
1923年三老板再次来到京城,住在南城鞭子巷头条。搭高庆奎的"庆兴社"演出,主要演三国戏。在此高庆奎向其求师问艺。因患骑马瘤症于九月份离京返沪。戏院方面得知三老板回到上海,几次邀请登台露演,盛情难却三老板带病演出《走麦城》,是日观众热情极高。三老板更加卖力,戏毕关羽归天,三老板也行动困难,因档疮崩裂鲜血直流,就此卧床不起,于次年病故于上海红莲里寓所。演了一辈子关羽戏。最后以关羽生前最后一戏而终,享年76岁。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