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明代俗曲,是我国明代时期流传的“小曲”、“小唱”、“时调”、“俚曲”等的统称。明代俗曲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文字文本和少量的音乐曲调,构成了中国明清史和中国传统音乐中弥足珍贵的俗曲文献。本文即是对明代时期俗曲流传过程中,那些遗存的俗曲文本,刊行俗曲的文献,记载俗曲情况的文人笔记,著作的序、跋,以及至今犹存的各种俗曲专集,包括曲谱文献的遗存等所做的分类阐述和研究,继而最后对明代的俗曲曲牌进行了全面统计。
关 键 词:音乐艺术/中国传统戏曲/明清俗曲/文献/遗存/曲牌/音乐曲调
作者简介:刘晓静(1964- ),女,汉,山东济南人,复旦大学历史系在读博士研究生,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后,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山东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山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研究方向:明清史、中国传统音乐。
标题注释:本论文为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明清俗曲的传播与嬗变”(项目编号:13BD034)阶段性成果,以及山东省政府“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专项经费资助阶段性成果之一。
明代俗曲、清代俗曲,合称“明清俗曲”,它们是我国明清时代流传的“小曲”、“小唱”、“时调”、“俚曲”等的统称。作为中国明清这个历史阶段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音乐现象,明清俗曲在宋元俗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经明清两代五百四十余年的发展,成为具有多种形态、数以万计的,对中国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的一个艺术品种①。
明清俗曲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文字文本,也留下了不少音乐曲调,构成了中国明清史和中国传统音乐中弥足珍贵的俗曲文献。明清俗曲文献,是指明清时期产生的俗曲文献。它们包括:明清时期遗存的俗曲文本,刊行俗曲的文献,有关记载俗曲情况的文人笔记,著作的序、跋,以及至今犹存的各种俗曲专集等。
明清俗曲文献的产生,是伴随着俗曲的发展而诞生,又是随着对俗曲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发展的。在明初,因为俗曲的兴起和发展,引起了社会上有识之士的关注,有的也效仿拟作,进而搜集、编辑、出版俗曲。在这同时,他们作序、写跋,热情地介绍、评价俗曲,表达自己对俗曲的观点;也有人在笔记等文献中论述俗曲,从而产生了最初的俗曲文献。为了尽可能较全面地了解俗曲的遗存情况,笔者在各种形式的文献资料中查找它们的足迹。下面是对明代俗曲遗存的分类阐述。
一、明代《时调》、《词话》中的俗曲
明代是俗曲兴盛的年代,从1368年到1644年前后二百七十六年间,俗曲一直伴随着它的兴亡。其间有皇室天子朱权、朱有燉、朱瞻基及朱载堉的散曲小唱,也有著名作家群的传世佳作,更有数不清的里巷民谣风靡南北。俗曲一直以不同于旧曲的时兴而引为自豪,所以不论何年代,只要是流传社会的,都冠以“时调”。
(一)明皇室的倡导与撰作
明代建立以来,朱元璋对小曲特别青睐,倡导官家演习。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中曾谈到:太祖起自平民,不识文字,对小曲特别重视,认为是富贵不可缺少的珍馐,诸多藩王均赐以此曲千百本②。
明太祖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1378—1448)不仅是古琴家、剧作家,还是戏曲理论家。他所著的《太和正音谱》是现存最早的北曲曲谱,其中分宫别调详列三百三十五种曲牌的名目、句格、声调谱式③ 。另据《安徽通志》卷三四六云,他还有《琼林雅韵》曲作。
朱有燉(1379—1439)明太祖之孙,世称“周宪王”的戏曲作家,另有散曲集《城斋乐府》。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第五代皇帝,在任十年(1426—1436),曾写有御制乐府一卷,其中两首【寄生草】颇为名贵,可与宋徽宗的燕山亭并传千古。
(二)成化间金台鲁氏所刊俗曲四种
成化间(1465—1487)金台鲁氏所刊俗曲四种,为我们提供了今日能见到的明代最早的俗曲样本。它们是:
1、《新编四季五更驻云飞》,成化七年(1471)北京鲁氏刻本。无名氏辑,无序跋。此书选载全为【驻云飞】调的民间歌曲七十七首,形式为重头小曲,因集中有“咏四季悲欢离合”、“咏五更离情”而得书名。
2、《新编题西厢记咏十二月赛驻云飞》,成化间,北京鲁氏刻本。无名氏辑,无序跋。此书共收【驻云飞】调的民间歌曲七十二首,有小令,有套数。“赛”为胜过初刻之书之意。
3、《新编太平时赛赛驻云飞》,成化间,北京鲁氏刻本。无名氏辑,无序跋。共收【驻云飞】三十八首,小令、套数兼收。其中有“咏太平”小令4支,为歌咏升平之作,故为书名。又为“赛驻云飞”之续集,故炫以“赛赛”。
4、《新编寡妇烈女诗曲》,成化间(1465—1487),北京鲁氏刻本。无名氏辑,无序跋。此书卷首残缺,散曲【端正好】一套,仅存【脱布衫】以下诸曲至【煞尾】,共十曲。又有歌曲【鹧鸪天】二十二首,均为寡妇闺怨之词。
(三)李开先和他的《词谑》
李开先(1501—1568)字伯华,号中麓,山东章丘人。嘉靖八年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曾上疏抨击朝政,罢官家居近三十年。“更多寄情于声歌……他非常欣赏民间流行的歌曲,曾不断的搜集编刻,有《烟霞小稿》、《傍妆台小令》、《酸咸构肆》等集……他对于当时戏曲和民歌的发展,颇有贡献,尤其对于后来民间曲子的兴盛,曾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④ 是收集整理俗曲的先驱人物。李开先的著作多半不传,仅有各书序文收在他的《闲居集》里。
李先开在《词谑》中载录的许多俗曲,应是我们研究俗曲发展史的重要资料。其中有【叨叨令】、【傍妆台】、【醉太平带莲花落】、【满庭芳】、【寨儿令】、【沉醉东风】、【朝天曲】、【清江引】、【集贤宾】、【逍遥乐】、【金菊香】、【梧叶儿】、【醋葫芦】、【后庭花】、【青歌儿】、【柳叶儿】、【尾声】、【朝天子】、【落梅风】、【山坡羊】、【黄莺】、【黄莺儿】、【嘲村妇】、【弄猴】、【胡十八】、【驻马听】、【塞鸿秋】、【锁南枝】、【一枝花】、【梁州】、【折桂令】、【雁儿落过德胜令】、【红绣鞋】。共计三十二支曲牌。⑤其中一首【山坡羊】,深得人们喜爱,在后来的《挂枝儿》,以及清代的《霓裳续谱》、《白雪遗音》里,都有以它为原型的改作。
(四)仿作小曲及其代表人物
明代文人仿作民间小曲,其代表人物可推金銮、赵南星、刘效祖等。
1、金銮(1506年前后在世),甘肃人,万历间侨寓南京。通音律,著有《萧爽斋乐府》,他的嘲调小曲“令人绝倒”,甚受赏识。其中的【锁南枝】“风情戏嘲”流传甚广。
2、赵南星(1550—1627)高邑(河北元氏)人,万历进士。官至吏部尚书,为东林党重要人物。所作散曲、小曲多有成就。有《芳茹园乐府》一卷,其中【银纽丝】五首,【醉太平】偶感两首,【孝南枝】二首,【锁南枝带过罗江怨】丁味苦雨一首,【一口吃】两首,【锁南枝半插罗江怨】二首,【山坡羊】三首,【玉抱肚】三首,【锁南枝带过罗江怨】两首。
3、冯惟敏(1511—约1580)散曲家,山东临朐人,嘉靖十六年举人,官至保定府通判。他写了很多反映农民痛苦的歌,对封建官僚的贪婪横暴,有所讽刺。题材广泛,风格爽朗,有散曲集《海浮山堂词稿》四卷,收套数四十九套,小令三百九十三首,及《山堂辑稿》。其【玉抱肚】可谓传世佳作。
4、薛论道(约1531—约1600),散曲家,河北定兴人,从军三十年,官至指挥佥事,写了一千首的民歌体的通俗歌曲。有《林石逸兴》散曲集十卷,每卷小令一百首。
5、刘效祖(1566年前后在世),字仲修,号念庵,山东滨州人,嘉靖庚戌进士,官至陕西按察副使。他是当时以作小曲而最负盛名的人,作品数量多而且流行。隆庆皇帝对他也有厚爱,可见其文名盛大了。《静志居诗话》记有他的逸事。其《词脔》一书,有其用俗曲【挂枝儿】、【双叠翠】、【锁南枝】写的许多作品。
明代许多文人也都醉心于这种“新诗体”,并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如:
陈铎(1488—1521)的【风入松】。他取民歌中的营养,写成了揭露当时社会的《滑稽余韵》,散曲集一卷,收一百三十六首,每首写一个行业,反映了当时的城市生活面貌。当时南京教坊中人称其为“乐王”。
沈仕(1488—1565)的【锁南枝】,有散曲集《唾窗绒》,收套数十二套,小令七十五首。
康海(1475—1540)的【月云高】,其散曲集《沜东乐府》二卷,收小令二百五十二首,套数三十二套。另附补遗一卷,收小令七首,套数五套。
梁辰鱼(约1521—约1594)的【驻云飞】,及散曲《江东白苧》二卷,收小令五十六首,套数三十七套。
施绍莘(1581—约1640)的【驻云飞】,另有《花影集》五卷,前三卷为散曲,收套数八十六套,小令七十二首。王骥德(?—约1623)的【锁南枝】等。
明宗室郑恭王朱厚烷之子朱载堉(1536—约1610)也有用民歌体写成的猛烈攻击当时社会的《醒世时》。
(五)《词话》中的俗曲
明代的词话是由有说有唱的说唱文学发展为于章回中夹有词、曲的文学作品,如小说《金瓶梅词话》就是前后有诗,中间插用了不少当时流行的小曲,也有不少词牌。最初的词都是配合着音乐用于歌唱的,虽然后来主要是依声填词不再配乐歌唱,《金瓶梅》书中常有以韵语代替白话语言的例子,如西门庆与老虔婆打架时的【满庭芳】:“虔婆你不良,送旧迎新,靠色为娼,巧言词将咱诳,说短论长……”而在明清的俗曲中也有许多与词调同名者。要弄清它们的演化过程,尚须做进一步的研究。现将书中⑥标注为“曲”的列出:
【懒画眉】、【朝天子】、【五供养】、【黄莺儿】、【集贤宾】、【双声叠韵】、【簇御林】、【琥珀猫儿坠】、【锁南枝】、【普天乐】、【驻马听】。
另与俗曲同名的词牌有二十九支。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