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巴蜀地区的每一个乡场集镇都有戏楼,这些戏楼大多为当地的文化中心。巴南区二圣镇的戏楼,虽经历了1 00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保存完好。围绕这座戏楼发生的种种故事,像一幅发黄的民俗风情画,在当地老人的记忆中,既清晰又模糊……
初夏的一场大雨,将整个世界涤荡得清清爽爽。行在郊外,但见绿油油的秧苗、茁壮的玉米、随风摇曳的桑叶,在没有了燥热的空气中舒展。就着那种爽朗的心情,记者前去探访二圣镇的戏楼。
探访之前,记者在1992年版《巴县志》上、当年巴县文物列表中“修建年代”一栏查到了关于二圣戏楼惟一的记载:清光绪三十一年。至于这座戏楼因何修建?由何人出资修建?耗时耗银两多少?等等,没有任何资料可查。
那么,这座戏楼当年的风云际会,在当地老人的头脑中,是否还有记忆?
舞台用铁皮封闭
二圣镇不大,在镇上随便“逮”住一个人,都能告诉你戏楼的准确方位:小镇中央、镇政府前方。
老远,便能看到戏楼四角飞翘,造型独特。走近可以看出,戏楼保存完好。中间是主楼,两旁分别有一耳楼。如今主楼的舞台已经用铁皮封闭,外人无法进入。
舞台正对面的石阶,就是以前的看台。看台上方,是二圣镇政府的大楼。
两边耳楼的下面都空着,成了过路的通道。当地64岁的马富超老人在右边耳楼下摆了一个小摊,卖些橡筋、火柴、针头线脑之类的小商品。他告诉记者,之所以用铁皮封闭舞台,是为了预防小孩子跑上舞台、因玩火而引发火灾。
据马富超介绍,解放前,戏楼主建筑、即舞台的下面也是空着的,由几根大园木柱子支撑着,当地人在里面自发形成了一个米市。解放后,舞台下面四壁被封闭起来形成了房间。现在,这些房间被人利用为门面,做着一些小生意。
罗汉被土匪打烂
生在二圣、长在二圣、老在二圣的李全生老人,今年已经90岁了。当记者问到关于二圣戏楼的过去,当地人都说,只有他最清楚。可是,李全生对围绕戏楼发生的故事,记忆也很模糊了,不过,回忆起戏楼过去的模样,他立即来了精神。
“房顶正中央有一个大肚罗汉,”他说,顺着檐脊下来,罗汉的下方,一边还有一个文官。而戏楼飞翘的四角,分别塑着四只螯鱼,“都比现在的大。”
老人回忆,刚解放时土匪猖獗。1950年,从天平方向下来的土匪围攻驻二圣的工作队,土匪以为工作队的同志躲在戏楼里,对着戏楼就是一阵乱枪,结果,戏楼顶上的罗汉、文官、螯鱼等雕塑全部被毁,“现在的雕塑是修复重塑的,比以前的小得多。”他说。
“二圣的戏楼修得好啊!”老人对自己家乡的戏楼很自豪,他说,解放前,各场镇都修得有戏楼,但二圣戏楼在周围场镇是最好的,“看戏的不用抬头,演戏的不用露脚。”
因为戏楼建在一个堡坎边,看台修在堡坎上,与舞台基本平行,因此,看戏的人不用抬头;而舞台的台面边沿,装饰了一块雕刻着戏剧人物的木雕,挡住了舞台台面,因此,演戏时观众看不到演员的脚。
给大爷“贺一本”
戏楼演戏的时间大抵是在栽秧、打谷等农忙季节前后,或者清明、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期间——“主要集中在正月、腊月。”李全生老人说。
据他回忆,以前,看台两边是一层一层的“书楼”,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包厢”,“是有钱人看戏的地方。”如今,包厢已经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戏楼演出的是清一色的川剧,演出团队都是从外面请来的。花钱请剧团来的,大抵有几种情况。其中一种是当地的有钱“大爷”——地主、乡绅、袍哥大爷、外地同乡会会首等——自己出钱请剧团来演出,老百姓也就可以免费看戏。“演戏的时候,二圣人山人海,周围很远的村民都来看戏,看台上挤满了人。”李全生说,以前,二圣是重庆城的几大“旱码头”之一,是南川进入重庆城的必经之路旁的一个“幺店子”,因此,又被称为“二圣店”,非常兴旺。
有时候,恰逢当地某“大爷”有什么喜庆的事情,群众也会自发“逗分子”给这位大爷“贺一本”。也就是请戏班子唱一本戏祝贺这位大爷。“以前唱戏都是整本整本的,不像现在一般只唱折子戏。”
而这位大爷出于还礼,不但要大摆宴席,还要出钱请戏班子“回一本”。“这样贺过去,回过来,有时要一连演几天。”
两尊神像是活的
在戏楼的对面,也就是看台上方现在政府所在地,以前还有一座规模庞大的“万天宫”,李全生老人坚信这是一座庙宇,“正殿供奉着川主菩萨。”老人说,“有一个看司侍候菩萨,还有会首。”上个世纪80年代,老建筑被撤毁,在原来万天宫的基础上修建了政府大楼。
从老人“有会首”之类的描述结合相关的资料判断,这里应该是江浙同乡会修建的江浙会馆。根据惯例,江浙会馆都通称“万天宫”,供奉的不是什么川主,而是蜀汉名将关羽的神灵。在老人的记忆中,二圣场上还有一座“老庙”,供奉的就是关公。不知道他是不是将两个地方供奉的神灵弄反了?
万天宫的偏店供奉着瘟神和火神,两尊神像都是木雕的。奇特的是,这两尊神像的关节是灵活的,神像可坐可站,平常坐在一张椅子里受人膜拜,每逢“火神会”,就会被抬到街上游行。
万天宫的火神会
每年打谷子前夕,就是万天宫主办的火神会,“起码要持续四、五天!”李全生老人说。
火神会有相当复杂的程序,由万天宫会首主持,并聘请道士做法事。但最让当地人激动的是“抬火神游街”。
游街时,火神在前,瘟神在后,之后再跟着“二十八星宿”。所谓二十八星宿,李全生解释,就是二十八种劳动工具,如弯刀、梭镖等。“聘请当地的小伙子,一人扛一样,”他说,“万天宫还要支付这些人一定的费用。”
锣鼓开道,鞭炮助威,游行的队伍要绕着二圣场镇走上一圈,“看热闹的人跟在游行队伍后面,长长的一队,显得声势浩大。”想起往事,老人有些黯然,“现在的二圣,冷清了。”
现在二圣的冷清,戏楼是最好的见证。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