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来自五湖四海、不同肤色的曲艺界朋友汇聚一堂,在长安大戏院欢庆北京国际曲艺节这一曲艺界的盛会。北京国际曲艺节邀请了美国、加拿大、法国等近20个国家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的曲艺艺员和曲艺爱好者,与国内的曲艺艺术家联袂登场,充分展示中华曲艺的魅力和影响。本届曲艺节推出了多场次数台丰富多彩的曲艺节目。曲艺节开幕式上,由马马杜(喀麦隆)和莲娜(亚美尼亚)合说的相声《十五的月亮》等众多的中外合作的精彩曲艺节目参加了演出。在稍后的三天演出中,曲艺节还邀请了马季、袁阔成、刘兰芳、姜昆、侯跃文、李伯祥、李金斗、张志宽、赵学义、籍薇、黄霞芬、张保和、陈寒柏、潘长江等30余位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隆重出演。
曲艺节期间举办了题为“新世纪中国曲艺与国际交流”的学术论坛活动。来自美国的白素贞、日本的铃木靖、韩国的柳垠再、丹麦的易德波等和国内著名曲艺艺术家吴宗锡等就中国曲艺艺术的现状与发展等问题宣读了自己的论文。与会代表认为,不同国家间的说唱艺术本身的国际交流,还只处于初级阶段,中国曲艺要生存,要实现自己的独特价值,就必须全球化。丹麦的易德波教授就把扬州评话的某些作品片段翻译成英文介绍给西方。
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同行对在90年代掀起相声热潮、影响深远的姜昆、唐杰忠等相声艺术家推崇备至。马季和赵炎在当地的演出录像已被称之为“马季现象”,同行参考他们的演出录像带,已被称之为“翻马季词典”。新加坡曲艺理论家陈伯汉认为,舞台的魅力固然还在,然而网络却把相声迷七七八八地网罗过去,昆朋网站变成了相声界的少林寺。曲艺界应该关注身处新经济时代,相声艺术的教学与传承工作应当如何结合高科技来进行。
中国曲艺的专业奖项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活动将在北京国际曲艺节期间举行。获奖演员和作者是从全国127个参赛节目和116个参赛作品中评出的,集中展示了我国近年来曲艺创作与表演等方面的优秀成果。部分获奖节目将参加北京国际曲艺节演出。
据北京市曲协负责人介绍,曲艺的服务内涵已比过去充实丰富,曲艺的形式决定了小分队轻骑兵的轻便,可以更普遍地介入到群众文艺生活中去。11月中下旬,广德楼前门小剧场将作为北京惟一一个曲艺专门剧场隆重开放,由北京曲艺团来管理。据了解,北京三个曲艺团和宣武合唱团已合并为一,随着城市改建人口迁移,大批老北京曲艺爱好者已四散分离,走穴风使曲艺人才外流。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中兴传统的曲艺艺术是尤为艰巨的历史使命。(北京娱乐信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