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未过,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迎来一场小雨,天地间的色彩清晰鲜艳起来,新门街边富有闽南建筑特色的梨园古典剧院显得更为雍容华贵。夜幕降临,这里热闹起来,甚至有不少穿汉服的年轻人前来。近年来,看梨园戏已经成为这座“东亚文化之都”的文化习惯。
对梨园古典剧院的“掌门人”曾静萍来说,2019年是她任职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团长的第20年,履任全国人大代表的第17个年头,成为梨园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第11年。曾静萍衣着朴素、言语温柔,但思想犀利。“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有些话我是要说的,这也是我的责任。”曾静萍说。
“这几十年来,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帮助下,我们从老剧团变成了新剧团,从小巷深处走到了繁华大街,这可以看到政府对我们的关心和支持。”曾静萍说,比如这座2008年建成的梨园古典剧院,实质性改变了梨园戏实验剧团1953年成立以来的硬件缺失境况。“我们也始终没有懈怠。从2008年第一场商业演出只有19个买票观众到现在我们的‘梨园雅韵’票友会有近1000名会员,甚至在东南亚乃至欧洲都有了影响,梨园戏这个有80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焕发了精神,弘扬着泉州文化和闽南精神。”
然而,曾静萍也有深深的担忧,非遗工作者的待遇始终绕不开。
目前,梨园戏实验剧团正与泉州艺术学校联合招收戏曲表演(梨园戏)的六年制中专学生,情况并不乐观。曾静萍说,目前团里1/4的青年演员扣除三险一金后到手的工资不到2000元,还有1/4的演职员税后收入约2500元。据统计,2017年泉州市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月平均工资为5104元,最低工资标准是1500元。“怎么吸引年轻人来一个收入较低,甚至难以解决温饱的环境工作?来报名的人少,好苗子少,我们的选择面就小。”
曾静萍说,由于工作需要,梨园戏实验剧团在113个核定编制人员外需要招聘、返聘一部分人员,很多设备也需要逐步汰换,这使得剧团无力留下更多发展资金。“政府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但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加大支持,比如增加投入、增加编制、增加职称数。财政投入到文化事业中不是恩赐,而是职责,是为以前还账。”曾静萍说,“这些年,我通过全国人大代表这个身份不断呼吁,让相关部门更关注梨园戏。我们在传承方面有成效了,但收入基本没有提高。我们尚且这么艰难,其他没有人大代表的剧种呢?”
剧团之外,传承人也是曾静萍关注的重点。
在工作以及调研中,曾静萍逐渐发觉,不少传承人的传承意识并不清晰,存在着“部分传、部分不传”的问题。“传承人不能把这个当待遇,而要把这个当工作。工作就是要有传承的责任感,要把自己所有懂得的技艺都传下来。你可以选择传承对象,但不能选择传或者不传。尤其像我们这样只有一个院团的剧种,很可能某项技艺你不传下去,到了以后大家都不懂了。”曾静萍建议,国家应该及时制定对传承人相关职责的明确规定,设立监督传承机制、机构,对之进行引导,让传承人有据可依实现全面的传承。出生于1963年的曾静萍原计划去年退休,她盘点了一下自己的传承情况。“我所有会的戏都传下去了,并确定有人会了。”曾静萍说,那时候松了一口气。后来,组织决定她留任,她就有了更多的思考。
“唱独角戏,也要鼓师配,很多集体表演类的项目是一个综合部门烘托一个人。”曾静萍建议,以后在评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时,应该更关注项目特性。
第一年当全国人大代表时,曾静萍发表了文章《救救国宝》,吸引了大家对梨园戏的关注。17年后,她依旧没有停下努力的脚步。(记者 简彪)
(摘自 《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