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和中国戏曲人物画研究会等单位主办的“水墨锣鼓——中国戏剧人物画大展”近日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揭幕。以戏曲为主题的美术展,曾经在上海朱屺瞻美术馆、刘海粟美术馆多次举办,此次,两馆联手,做大了“墨戏”品牌。

在中国人物画谱系中,戏曲人物画(又称“戏画”)是一种独特的存在,此次展览汇集了百年来直至当代从事戏曲人物绘画的众多名家作品,既有关良、林风眠等大家作品,也有为戏曲人物画开疆拓土的韩羽、丁立人、高马得等画家的作品,还为当下年轻艺术家搭建了继往开来的舞台,70余件形式多样、色彩缤纷的戏曲人物作品,让人宛若置身于锣鼓阵阵的剧场。

在“关于中国戏剧人物画的变形”研讨会上,主持人、上海美术学院教授李超表示,近代以来,戏曲人物画已成为一种独特的视觉图像,其中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戏曲艺术作为中国国粹,体现了传神写意的精神境界。只有理解了中国戏曲艺术,才能理解戏曲画的夸张和变形。

年近九旬的老艺术家丁立人表示,戏曲人物画是一定要变形的,倘若如实描写就不如照相了,“关键是怎么变形,我认为要变得自然、有趣,就得发自内心。”在中国戏曲人物画研究会会长谢春彦看来,中国画讲究线条,是笔墨的艺术,变形其实与书法中的丑书类似,变形要掌握度,这与文学中的夸张是相通的。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徐明松认为,戏曲绘画重在写意,这次展览的作品各具特点,这样的展览已不是一场单纯的雅集。刘海粟美术馆馆长、画家朱刚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表示,这次展览将刘海粟美术馆“墨戏·戏墨”的老品牌与中国戏曲人物画研究会的年展结合在一起,由此形成合力,希望其中能融入更多的学术思考。

策展人之一陈九、季平也结合创作,对戏曲人物画中的“变形”阐述了各自的看法,他们认为,戏曲人物画变形,还是要顾及中国画的传统。画戏画,先要入戏,品出味来,然后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记者 乐梦融)

(摘自 《新民晚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