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曲剧表演人才培养”结项演出</> <>< >"></><>“曲剧表演人才培养”结项演出</>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实习生王梅竹文记者许俊文摄影

核心提示丨走过近百年的河南曲剧迎来了一批生力军。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曲剧表演人才培养”在6月3日晚举行了结项汇报演出,中国戏曲学院2014级曲剧本科班毕业汇报演出4日晚也在郑州拉开序幕,一批年轻的曲剧人,即将投入到曲剧新发展的事业中。新力量的注入能否让曲剧焕发出新生机?作为河南第二大剧种,如何不断出精品?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连日来进行了采访。

创新

演员不是接受者,而应该是再创造者

在“曲剧表演人才培养”结项演出中,学员们为观众奉献了《陈三两》《风雪配》《屠夫状元》《卷席筒》等经典剧目折子戏。在此之前,来自全国的30名学员在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封闭学习一个月,之后又到院团进行了一个月的实践,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王秀玲、胡希华、周玉珍、李振乾等参与了授课。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结项之后,青年曲剧演员该如何为曲剧的未来发光发热?“希望学员们在今后的实践中增强创造力,把曲剧特点用现代手段给予强化。”刘景亮在专家研讨会上说,如何用现代意识、审美观念来强化曲剧特点,是摆在学员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著名作曲家方可杰则强调了“创造意识”。他表示,创作是引领一个剧种发展的原动力,“但是一说创作,演员们往往容易理解为是编剧、作曲、导演的事,实际上创作的第一资源是演员,因为戏曲美都是在演员身上体现,演员不是接受者,而应该是再创造者”。

固本求新,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传承。郑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王明山建议,年轻学员们不能停留在模仿层面,要在学习当中思考创新,创造自己的风格。“过去各种戏曲流派之所以形成,是他们自己进行了思索和创造,许多老艺术家本身就是一个唱腔设计者。”

方可杰回顾说,曲剧早期发展中的重要特征是集体创作,当时剧团大多没有导演、编剧,却诞生了许多名剧好戏,源泉便是从演员的创作中来,“这个优良传统需要发扬,曲剧青年演员要提升自觉创造、集体创造的意识”。文艺评论家王洪应也指出,学员们在未来要加强创作联系,排演新剧目要多交流互鉴。

传承

要学习传统唱段,不会继承,就不可能有发展

为让青年演员更直观感受曲剧传统,5月底,学员们奔赴南阳大调曲子、洛阳小调曲子的发源地“寻根问源”,向老艺术家请教。有曲剧“南牛北马”之称的牛长鑫,演唱了60年前学的原汁原味的南阳大调风格老唱段,并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要学习传统唱段,不会继承,就不可能有发展”。

河南曲剧是曲牌联缀体戏曲,不懂曲牌就很难把曲剧唱好,更不能再创造。不过,现实中一些年轻演员对曲牌缺乏深入了解,一些唱腔甚至有从曲牌体变成板腔体的趋势,这种现象引起戏剧专家的关注。

文艺评论家刘景亮说:“曲剧是个‘年轻’的剧种,艺术上内蕴丰厚,正是富有生命力的时候,它的音乐、旋律、手段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需要考虑如何把特点做到极致。”方可杰还专门为学员们编写了河南曲剧基础知识教材,希望学员们了解曲剧曲牌,“如果我们的演员连曲牌都不会背了,还能成为优秀曲剧演员吗?”

洛阳曲剧院院长刘联合也认为,年轻演员应该了解曲剧老传统,“曲剧的唱腔、风格要在不失过去传统的基础上,去开创一个新时代”。平顶山市戏剧研究中心曲剧院院长姚军良说:“如果不了解曲剧整个声腔,就不能再创造。”省文化厅原巡视员董文建则建议,申报曲剧音乐创作人才培训班,从源头上为曲剧发展做出全方位布局。

创作

不断加工打磨打造出好作品

6月3日至6日,三场折子戏加上一场青春版《风雪配》,4场青年曲剧演员的演出让戏迷们着实过了一把瘾。有观众在称赞“有曲剧老味道”的同时,也注意到曲剧唱段主要还是《陈三两》《屠夫状元》《掩护》等数十年前的老戏。

“能够代表曲剧高水平、有时代特色的剧目还不够多。”戏剧评论家谭静波认为,曲剧在民间很受欢迎,但在剧目的发展和艺术质量上,还有很大进步空间。曲剧虽然也有《婚姻大事》《阿Q与孔乙己》《榆树古宅》《惊蛰》等近些年来创作的优秀剧目,但是放眼全国的舞台,还缺少高水平的新剧目来传承。

其实曲剧一直在打造精品力作上发力。大型现代曲剧《信仰》目前正在河南省曲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紧张排练,计划6月底7月初首演。这部作品是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开排前剧本就已先后改了五稿,力争成为一部传得开、唱得响、留得住的佳作。

省文化厅副厅长李霞指出,曲剧要加强艺术创作生产,不断地推出精品佳作。“曲剧人要增强精品意识,和时代结合起来,按照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要求,每推出一部作品,从选题开始,都要精心地去研究、论证,剧本反复修改,立上舞台后也要不断加工打磨,打造出好作品。”


编辑:魏蔚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