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作为中国戏曲的角色造型,非俗非雅,亦俗亦雅。粗览不过造型独特,花饰奇巧,似乎妇孺皆识;细品则内涵丰富,余味不尽。脸谱可观赏、可把玩、可研究,主要用于性格特异的净丑行当,大抵是一些豪爽、鲁莽、奸诈、滑稽的角色。
论造型,虽有类型化的程式规范,又有鲜明的个性表露。论手段,不外乎色彩与纹饰符号,虽有寓意,却无确指。正如同文字初创时期的“六书”,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之类手法表情达意,同时也给演员与观众留下了较为充分的想象空间。
论运用,因戏而异,或一人一谱,或一人多谱,或多人共谱。既能与眉清目秀、千人一面的生旦造型相映成辉,又可以满目净丑,主次搭配,构成趣味横生的“一堂”。
论作者,勾画脸谱者为演员自身,雅俗高下大相径庭———或为约定俗成的“共谱”,或为独具风格流派的“个谱”,或为随心所欲的“乱谱”。
这一切,使人感到脸谱艺术扑朔迷离,变化莫测。于是,有人说“戏有定谱”,有人说“戏无定谱”。其源流,其寓意,其善恶美丑,其流派笔法,确也难以一语道清,真所谓“说不尽的脸谱”。那似乎是前朝的瑰丽,却并不因时代的更迭而隐遁。即就在最流行的复古衣饰中,也能看到它点缀其间的身影。虽然小时候有过瞌睡伴着呵欠,陪着父母在剧院挨时辰的经历,也渐渐能辨别这是好人那是奸臣,但是,中国戏剧舞台上那写在脸上的精妙,其实是到现在也说不上一二。
傅学斌的《脸谱钩奇》把这种精妙印在了纸上,选脸谱300多幅,主要是从奇谱入手,汇集了前辈舞台实用谱和收藏艺术谱,书的精细之处还在于随图注明戏曲出处,所有脸谱均增加人物盔鬓。 内行看门道,外行就只看个热闹。倘若还想多了解一下脸谱的精妙,不妨看看脸谱前面的三个序。人说一本书两篇序都多余,但这本书则是各有各的侧重,各有各的角度。周华斌先生的序旨在论述脸谱的用场,盛华先生的序则在梅兰芳与张大千、与斯坦尼拉夫斯基以及与萧伯纳的脸谱情缘中,说明中国这些“远观颜色近看图”的戏剧脸谱是怎样承载着传中国情,表东方意的作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