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昆曲是空谷幽兰,在我眼里潘金莲就是一株带刺的玫瑰。”当被要求介绍这个演了63年的角色,77岁的梁谷音这样定义。3月31日,她将登台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东方名家名剧月”舞台,再度演绎这个充满争议却也令人无限唏嘘的角色。她说:“年纪不饶人,演全本的《潘金莲》,这是最后一次。”

提到潘金莲,还是昆曲演绎,很多不熟悉的观众会觉得不可思议。毕竟对于新千年后走进昆曲世界的观众来说,《牡丹亭》《玉簪记》这样谈情说爱的典雅剧目才是昆曲的表达。

但《潘金莲》绝对不是老艺术家的异想天开,而是有传统可依。原作《义侠记》取材《水浒》,以其中武松相关描写敷演出一出完整作品。包括昆曲在内的不少剧种的折子戏《武松打虎》《挑帘裁衣》《武松杀嫂》均由此改编。

这部对传统戏重新改编的作品,曾在昆曲“冷场”时期,以通俗易懂、节奏紧凑打开普及传播局面。1987年,她与计镇华、刘异龙一道,在传统折子戏《戏叔别兄》《挑帘裁衣》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整理改编,使得故事和人物形象都更为完整。在《牡丹亭》一度因为慢与雅坐上市场冷板凳的时候,《潘金莲》却把很多观众吸引到了昆曲剧场。

这部作品也让梁谷音迎来演艺生涯的一个高峰——北上演出轰动京城,梁谷音凭该剧获得了首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此后该剧还拍摄同名戏曲电视片,1991年在日本东京剧场连演33场《潘金莲》。

尽管此后该剧演出不像其他剧目那样频繁,却成为剧迷心中梁谷音的代表作。

没有人生来就喜欢演“坏女人”。对于梁谷音也是这样。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专业昆曲演员,她和所有女同学一样属意《牡丹亭》,成为里面柔情百转的杜丽娘。可活泼开朗的个性,让她在14岁被推上台,与郑传鉴、华传浩老师搭档,演了这出戏。演出被娄际成、焦晃瞧见,感慨:“这小孩真活生生演潘金莲的胚子!”

被两位文艺界前辈如此评价,梁谷音开心不起来。其实多年后回想起来,越是这样的“另类”人物,越考验着演员的功力——如果只是演成千夫所指的“淫妇”,就变成了艳俗的奇情故事;但假如强行为人物行为找补,可以拔高形象,实在难以让人信服。演了60多年,梁谷音对于各个剧种、历史版本了如指掌,也在比较和体悟中寻找着她心目中的潘金莲。

“潘金莲是一个可爱美丽的女子,她有值得同情和欣赏的部分,但她也有不可饶恕的罪过。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遵照剧本,忠实全面地呈现这个人物。”梁谷音对于角色有着清醒的认识,既不会因为长时间演出而打出感情分,也不想因为世俗偏见而将其踩在脚下。

时隔多年再度演出全本,梁谷音曾经有些犹豫:“我倒不是担心自己年纪大了体力不行,这个戏不像《烂柯山》那么耗费体力精力,我担心的是形象。尤其是配戏的如果还是年轻人,不要说我入戏有压力,就连观众恐怕也很难接受。”梁谷音希望将自己最好、最完美的一面呈献给观众,年近80多演出18岁,这是她反反复复念叨的心结。也正因如此,演完这一次,她计划不再演出全本,最多将其作为折子戏偶尔演出。

没有人会永远停留在最好的年华。随着岁月增长的,不只是头上的皱纹,额角的银丝,还有对于角色、对于昆曲、对于舞台的深刻理解与积淀。某种意义上,她的《潘金莲》一定越熬越好。

现如今,昆曲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市场活力,用全民皆看《牡丹亭》或许有些夸张。可与上世纪80年代《烂柯山》《潘金莲》、90年代走校园的《借扇》《三打白骨精》相比,昆曲受众趣味似乎又回归了《牡丹亭》《玉簪记》《长生殿》这样的“主流”。

相对应的,昔日走市场的通俗剧目,反而由于各种原因露脸越来越少。梁谷音正视这种变化;“《潘金莲》的文学性不可能和《牡丹亭》《长生殿》相提并论。其意义更多地是作为演出本存在的。”所以时至今日,面对很多第一次走进剧场看昆曲的年轻观众,梁谷音认为这部剧不怕“第一次”,欣赏这部作品没有门槛。新观众既能够因为节奏紧凑、故事通俗易懂而对剧种产生兴趣,老剧迷也能在其中品味传统折子戏的代表唱段和身段表演。而这,或许是“异类”人物、“边缘”剧目需要被重新发现的价值。(记者 黄启哲)

(摘自 《文汇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