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断档,这对历史悠久的戏曲来说,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对以“戏窝子”著称的山东来说,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紧迫。在此背景下,一系列“自救”措施陆续展开,但效果肯定不会立竿见影,“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而近日,另一个新鲜的尝试也已落定。为给老戏曲名家提供一个平台,培养后续人才,山东省率先开展的“戏曲名家工作室”成立,首批签约10位戏曲名家,名家带徒弟,促进戏曲文化的传承。
“戏窝子”的突破
戏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但是,今天的戏曲“发展”并不十分美好。“人才培养断档,目前40岁以下的青年人才当中能够站在全省一流水平的,进入全国视野、平台的还是很少。”山东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张东林说。
在以“戏窝子”著称的山东,这种状况尤为突出。近年,有关部门也在着力解决这个问题。“譬如组织不同门类的青年人才短训班,包括编剧在内的各个门类都覆盖到了,但是这些培训不是短期内能见效的。”
此外,还有人才资助政策,让被资助的人才进高校进行长期的学习和进修。“此前有被选到中国戏曲学院学习四年的青年演员,目前都非常优秀。”张东林说,青年演员的成长是非常需要老师的,一是学技能,二是传承。“我们也做了山东青年戏曲名家的评选,2016年选了13名,今年也在组织,预计选10名。”另外一个活动就是戏曲进校园。从2016年来,山东省内已组织了400多场进校园的演出,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虽然目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张东林依然冷静,“人才的培养是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的,现在来讲只是有点起色,还不能算是成功。”
10位名家签约戏曲工作室
在这个背景下,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此产生。“2016年7月的戏曲工作座谈会上有艺术家提出,很多老艺术家退休了以后,赋闲在家,其实依然可以继续发挥力量,希望相关部门可以制定措施,给他们一个继续发挥作用的平台。”张东林告诉记者。2017年6月,首届山东省“戏曲名家工作室”项目开始启动,历时4个多月,共收到全省推荐报送的“戏曲名家工作室”申报者26人。艺术没有上限,选择也是从多方面考量的结果。“专门组织国内相关方面专家进行评选,综合考虑申报艺术家们的艺术水准、创作成果、社会影响、个人独特的艺术特色,还要考虑学生的情况,从水准、基础和可行性三个方面综合在一起,最后选出了10位名家。”
记者了解到,入选此次“戏曲名家工作室”的10位名家涉及到编剧、戏曲作曲和表演三个专业领域,以表演为主,兼顾其他两个方面。从地域上不仅有省级单位,也有淄博、滨州、聊城这样的市级单位,统筹联动促进戏曲传承。
根据“山东省戏曲名家工作室”实施办法要求,每届入选名家工作室的资助期是3年,每年经年度考核合格后继续实施,相关部门每半年组织一次绩效考核。名家工作室每年资助金额为20万元。
戏曲本身是一种口传心授的技艺,成立工作室不仅要为老艺术家提供一个发光发热的平台,更重要的是为戏曲艺术培养后续人才。“每个老师后面最少有两名学生,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名家带的学生要有一定的戏曲基础,从现在同年龄段的青年中选出优秀者。”“通过老艺术家们的带领,让年轻的从业者在更高端的艺术上树立更高的标准,得到快速提升,这最终会推动山东戏曲的长久发展。”张东林说。(记者/寇建伟 实习生/许倩)
(摘自 《山东商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