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4月25日消息: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出品的话剧《长恨歌》今晚起献演上海大剧院。该剧根据作家王安忆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首演于2003年,深受观众喜爱,成为15年来的保留剧目。首演至今,《长恨歌》复排多次,每一次都是不断“升级”的过程。
小说《长恨歌》曾获得第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奖和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讲述了“上海小姐”王琦瑶40年的情爱史,其中也交织着上海这座大都市从上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2000年初,编剧赵耀民主动请缨,计划把这部海派小说搬上话剧舞台。上话当即与王安忆联系并取得话剧的改编权,王安忆欣然答应,力邀苏乐慈担任导演。对编剧赵耀民和导演苏乐慈,王安忆非常信任,对改编很少发言。2003年,话剧《长恨歌》首演。对创作实验话剧得心应手的苏乐慈,面对《长恨歌》却摒弃了一切先锋手法,尽力忠实还原。小说对城市的时代风情有大段描写,受制于话剧舞台无法展开,因此话剧舞美在道具上格外强调“做旧”的质感。王琦瑶“出道”时栖居的爱丽丝公寓里那精致奢华的核桃木家具,她“落魄”寄身平安里时使用的竹壳热水瓶、面盆架子和马桶箱,甚至“打麻将”那场戏中被反复甄选的老式骨牌和包麻将用的美军军用毯等,都是刻录人物境遇的物件,串起了一个时代的旧痕遗梦。
该剧重要的“转变”发生在2016年,剧组下了一个狠心,将话剧《长恨歌》从文本到舞美全部推翻重来,并调整演员,由朱杰扮演王琦瑶。此次新一轮的演出,舞台美术更有脱胎换骨的改变,在国内知名舞台美术设计刘杏林手中,呈现更为精致哀伤的语汇。刘杏林表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是王安忆的忠实读者。他努力营造典丽、华美却又暗藏破败颓废的氛围,极力贴近“余光暗淡,心怀热烈”的作品气质。新版《长恨歌》依旧由三幕组成,其中第三幕是整部作品戏份最重的地方,是剧本的着力点,也是改动最大之处。这时候王琦瑶已经是一个上了年纪的女人了,如何在这一幕中,让王琦瑶既“雅”又“俗”,如何彰显出她值得同情又是个有着悲剧性缺陷的人物,是这一版改编最用力的地方,据悉改编获得了王安忆的认可,她说话剧的呈现“比过去完整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