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夏毓婕6月30日报道:“校园凌霸”不知何时这个名词成为了家长、孩子、老师都要面对的问题,新闻报道每年都会有类似的事件发生,那么真碰到凌霸时,家长又怎么来应对呢?8月3日起,椎·剧场新作《小马驹》将在上海戏剧学院端钧剧场上演。该剧改编自2014年美国一场真实的校园霸凌事件,关注受害者家庭中的沟通甚至争吵,将校园霸凌问题投射至舞台之上,呼吁家长更多关注孩子的教育与疏导。
男孩爱《小马宝莉》成笑柄 一场由校园霸凌引发的悲剧
2014年,发生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一场悲剧引发世界关注,一位11岁的男孩Michael在自己的房间上吊自杀,而Michael放弃生命的原因,是因为他身为一个男孩喜欢《小马宝莉》而遭到同学的嘲笑与欺凌。《小马宝莉》自2010年起在美国The Hub电视频道开始播出,深受女孩子喜爱。但是作为男粉丝的Michael在学校成为了异类,因为坦诚自己的爱好成为笑柄。冷暴力对一个幼小的男孩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伤害。尽管Michael后来被抢救挽回了生命,但却要面对一生要在轮椅上度过的悲剧。
这样一个悲剧的故事,引发每个人陷入了重重思考,甚至在美国有人发起了一次小马宝莉的纹身行动,来支持Michael。其实,校园凌霸离我们很远又很近,它发生在每个国家,每时每刻,每一个人身边。很多孩子都经历过校园霸凌,或是受害者抑或是加害者,更多的是旁观者,不敢或不愿施以援手。而事实上每个人都参与了这件事,而校园霸凌又有可能出现在下一辈甚至下下辈人身边。对于这个再熟悉不过的现象,每个人都无法逃避,沉默或反抗,硝烟与和平。这次椎·剧场把目光移到镜头背后,校园霸凌不仅孩子值得关注,背后的家长也同样需要不断的学习面对这样的伤害。
真实故事改编为话剧《小马驹》 剖析人性更深层矛盾
《小马驹》关注的是这场校园霸凌事件的背后——受害者父母的针对这件事的矛盾与沟通。由西班牙作者Paco Bezerra执笔编写该剧本,以2014年北卡罗莱纳州那场“小马宝莉”的真实悲剧为原型,将校园霸凌现象并引发的一切人性矛盾与分分合合重现舞台。在这部戏中,作者有意增加了对空间的非现实性描写,将这个故事进行丝丝入微的剖析。被霸凌孩子的父母之间对话不断深入,空间也随着父母之间沟通的断裂,不断溶解、扩大。“我们所面对的现实世界是我们心灵的投射。“这是剧中人物从一本书中引用的一句话,舞台的现实成为内在状态的真实写照。
在《小马驹》这部戏中,孩子在学校里被嘲笑、被欺负、被排挤的情景被细致入微地表现出来,这一切都源自他背去学校的那个印着动画形象小马驹的书包。父母试着帮助孩子,然而孩子在学校里面临的局面却越来越糟糕。关于“教育”的争论在父母之间爆发了,他们在“教育”理念上的分歧也随着事态的愈演愈烈而越加明显。孩子变得越来越乖僻,越来越封闭。在父母各自看似“为了孩子好”的争执中,两人无法达成一致的世界观变成一场战争,孩子变成他们对抗彼此的武器,双方躲在盾牌背后发出的炮弹便是你来我往的词句。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两人的距离遥远成间隔光年的星系,无法触及,无限孤寂。而在戏中渐渐消失的孩子,只能独自寻找着从这个世界遁逃的出路。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