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元月以原上海新新越剧团为基础,又由上海越剧院、上海合作越剧团等16个文艺团体抽调了一批演职人员组建成立西安市越剧团。团长高剑琳、副团长许瑞春。演职人员100余人,行当齐全,阵容整齐。著名演员有高剑琳(小生)、许瑞春(老生)、姚月红(花旦)、曹玉珍(花旦)、胡少鹏(小生)、刘素素(花脸)、胡佩娣(花旦)、胡申棉(花旦)、张明芬(小生)等。编剧、导演和各类艺术人才有韩义(编剧、导演)、江上青(编剧)、马田野、马赛(导演)、王珠娟(导演)、刘厚德(舞美兼绘景师)、顾志刚(作曲)、罗昌荷(绘景)、俞四九(主胡)、任天喜(鼓板)等。
1956年该团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剧参加了陕西省第一届戏曲会演,获得演出一等奖、舞台美术一等奖、音乐一等奖。高剑琳(饰梁山伯)、曹玉珍(饰祝英台)、许瑞春(饰祝公远)分别获得演员一等奖。1959年进京演出《红梅记》、《状元打更》等剧,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并亲切接见了剧团演员。1964年,越剧《杨立贝》获得陕西省现代戏调演一等奖。
剧团扎根西安,除为华东各地支援西北地区建设的干部、职工演出外,曾先后到北京、山西、山东、安徽、河南、四川、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巡回演出。在上海、江浙一带颇有影响和雄厚的观众基础。20世纪60年代初曾荣获全国先进集体和全国“三八“红旗单位等光荣称号。“文革”中剧团被解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建制。
该团长期生活在北方地区,在表演艺术上受到北方戏曲艺术的影响。越剧《红梅记》、《三滴血》、《双青天》、《红珠女》等剧目在演出上广泛吸收了秦腔、豫剧、京剧、川剧等剧种的优秀艺术技巧,丰富了越剧的表演艺术。30多年来,共演出各类剧目150多个。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秦香莲》、《宝玉与黛玉》、《盘夫索夫》、《孔雀东南飞》、《西厢记》、《红梅记》、《状元打更》、《红珠女》、《情探》等,成为剧团的保留剧目,久演不衰。1979年,剧团为庆祝西安市与日本奈良结为友好城市,创作演出了《阿倍仲麻吕》一剧,歌颂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受到日本友人的赞赏。1980年由青年演员胡佩娣、张明芬主演的大型神话剧《红珠女》,受到上海文艺界的高度赞赏。1988年剧团撤销。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