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超英
越剧,经历了从全男班演员到上海闯荡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女子越剧又踏着轻盈的莲步,从江南小镇嵊州翩翩而来,又一次飞进了上海,也飞进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更飞向了海外那片广阔的天空。她那温静的底蕴,玲珑剔透的心窍,恰似行走在舞台上的江南。而越剧男演员,好似一把青铜宝剑,将他的刚强坚韧注入进了这柔美与秀丽中,柔中寓刚,精妙非凡。越剧表演艺术家史济华就是上海越剧男女合演中的佼佼者。
越剧表演艺术家全能演员史济华——游刃皆虚厚德载物
史济华,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史济华,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表演学会理事。曾任上海戏剧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上海市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文代会代表。先后获得上海市首届(1959年)青年汇演优秀演员奖、上海市首届(1981年)戏剧节优秀演员奖、上海市第三届戏剧节优秀配角奖及花冠奖、上海市"三新杯"演员奖、上海市首届(1989年)白玉兰戏剧表演主角奖等殊誉。他师承徐(玉兰)派、范(瑞娟)派,文武兼备,唱念做打功底扎实,集众家之长,结合自身条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被誉为“舞台千面人”。代表作有《祥林嫂》、《十一郎》、《凄凉辽宫月》、《林则徐》等,是周恩来总理指示培养的越剧男小生第一代代表人物。他基本功厚实,文武兼擅,唱做俱佳。其演唱音质醇厚,音域甚宽,可与女演员唱同调。在探索男演员声、腔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演出了许多经典剧目。《祥林嫂》中的“贺老六”、《十一郎》中的“穆玉玑”、《北地王》中的“刘谌”、《打金枝》中的“郭暧”、 《凄凉辽宫月》中的“赵唯一”、《色官审案》中的“郑则清”、《岭南风云》中的林则徐、《桃李梅》中“洪学勤”……史济华作为越剧男女合演的第一代男演员,牢记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大姐对他的指示,在传承和创新的道路上,不懈地努力着。
1960年,史济华因演出《十一郎》而一举成名,显示了其文唱武打的不凡功夫,备受观众欢迎,为建国后上海越剧男女合演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戏剧》等各大媒体的报道,表示他的唱腔是建国后观众对越剧男声唱腔从“别扭”到“可听”到“鼓掌欢迎”的重要转折。在《白水滩》一场中翻打跌扑和耍铜棍,更是表现出了极其高超的技艺。《洞房成亲》这场戏,被中国唱片社灌制成唱片,成了建国后越剧男女合演的第一张唱片。同时,《祥林嫂》、《龙江颂》、《桃李梅》、《三夫人》中的主要唱腔亦被灌成唱片。《祥林嫂》被拍成了宽银幕越剧艺术影片,《秦淮烟云》、《沙漠王子》拍成了电视艺术片,还在电视剧《济公之智破无头案》、《深夜大搜捕》、《莲花童子哪吒》中担任主演。
在长期的演艺生涯中,他凭着天资聪颖和对越剧事业的挚爱,表在长期的演艺生涯中,他凭着天资聪颖和对越剧事业的挚爱,表现了全面的艺术才华,编导演音美样样拿得起。凡是他演的角色,只要是剧本修改的地方,都由他自己动手改编。舞台上,他自己演唱的唱腔,均由自己作曲。不仅与整个剧情做到天衣无缝,而且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如《祥林嫂》中,在原来范瑞娟老师的唱腔基础上,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自身条件进行调整修改。《兄嫂犹如我爹娘》一段唱腔是76年版《祥林嫂》新增加的唱腔,就是史济华自己设计作曲的,《阿毛是我命根子》的高腔是史济华吸收了京剧中的嘎调、绍兴大班和徐派唱腔形成的,使善良厚道的“贺老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具阳刚之气。在表演上,他生旦净末丑样样出彩,不仅擅长文武小生,也善演丑角戏,如《盗银壶》中的“武丑”,《色官审案》中的“官丑”,还有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中扮演外国小丑马伏里奥,《武松杀嫂》中的彩旦“王婆”,《九斤姑娘》中的“奇怪刁”,《状元打更》中13岁的书童,演范瑞娟老师9岁时在农村放牛时的情景,其幽默、夸张的表演,活灵活现,堪称经典,至今无人超越。而《王子复仇记》中的皇帝、《陆文龙》中的金兀术、《沙漠王子》中的安达,《九斤姑娘》中的张箍桶都是老生花脸的行当,他也演得栩栩如生。所有这些角色的唱做练打均由他自己创作设计。他还成功地将《唱支山歌给党听》等一批红歌编成越剧,把越剧的温婉柔美与红歌的铿锵激越融为一体,广为流传……
他在退休以后,定居香港,60岁学吹打,学会了广东话,学会了粤剧,在香港给专业的粤剧团著名演员排戏,教戏,现任香港儿童少年粤剧团、朗晖粤剧团、靈霄粤剧团等艺术指导和艺术顾问、香港华英雄越剧协会艺术总监、香港艺术发展局戏曲艺术顾问、审批员。他经常回上海参加越剧院、电视台演出拍摄。2010年,袁雪芬老院长让他回沪教授越剧经典剧目。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也特聘他为教授。他经常讲:“忘掉年龄,忘掉病痛,忘掉恩怨。”虽是80后,还经常到各地,甚至到海外传承经典,弘扬越剧,参加各项公益活动。
衷心地祝愿这位80后艺术家生命之树长青,玉树临风魅力无穷。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