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中的“三花”是很有名的。最早的“三花”,就是指施银花、赵瑞花和屠杏花,她们是越剧由男班过渡到女班之初的代表人物,都是从第一副女子科班出身的,也是第一代女子越剧中较早成名的演员。到了四十年代,被称作“三花”的,是施银花、赵瑞花和王杏花。抗日战争爆发后,“三花”以各具特色的艺术造诣,赢得了上海大批观众的欢迎和喜爱。她们是各科班竞相邀请的著名“客师”。而凡是能与“三花”搭班者,无不以此为荣。“三花”的艺术成就对后来的一批越剧演员,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姚水娟、筱丹桂、竺素娥、袁雪芬、尹桂芳、傅全香、徐玉兰、竺水招等,皆尊她们为“前辈”。
施银花,女子越剧的开拓者,女子绍兴文戏时期被冠为“三花”之首,有“花衫鼻祖”、“越剧泰斗”之誉。1910年出生于浙江嵊县施家岙村。1923年入施家岙女子绍兴文戏科班习小旦,在师傅金荣水悉心教学之下,苦学苦钻,最后成为科班头牌。1924年1月,随科班到上海演出。1926年在嘉兴演出时,与琴师王春荣反复研究,从京剧紫云班中吸收了西皮的唱法,创造出适于女子演唱的“四工调”,开创了女子越剧的一代新腔。1927年2月,与屠杏花、王湘芝领衔演出于上海。1928年结婚后离开舞台。1932年秋,施银花以对越剧的深厚感情,毅然走出家门,回到越剧舞台,以客师身份搭班“高升舞台”、“素凤舞台”,演出于宁波、绍兴一带。施银花的“东山再起”,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1933年10月,与竺素娥、孙苗凤、姚水娟等一起演出《七美图》、《秦雪梅吊孝》等。从此施银花先后在各个女班挂头肩旦。1937年6月,又与屠杏花作为四季春班客师,演出于上海。1938年6月,与屠杏花为首,组成“第一舞台”,在上海开始了被誉为“银杏并蒂”的合作局面达3年之久。1939年7月,在上海首次演出从申曲移植的曹禺先生的名著《雷雨》,施银花饰繁漪,与屠杏花扮演的周萍珠联壁合,一时传为佳话。这部戏的演出开创了女子越剧表演时装戏之先河。以后又先后与尹桂芳、徐玉兰合作,直至1940年3月离开上海到宁波一带演出。1948年,施银花领衔到舟山演出,并嫁给了沈家门人王金宝,从此息艺闲居,后随夫去了台湾。50年代曾在台湾领衔演出。1984年在台湾辞世。
施银花的嗓子清脆,音质厚朴,吐字清晰。她的唱腔组织严密,花腔圆润,旋律一般三度一跳,活泼清新,华丽而有光彩。她的拿手戏有《方玉娘》、《玉蜻蜒》、《二度梅》等。1937年上海丽歌唱片公司为其录制了12张唱片。
赵瑞花(1912—1982),浙江嵊县博济镇孔村人。1923年5月入施家岙女子科班学唱花旦,受业于金荣水。她勤学苦练基本功,在首次扮演《龙凤锁》中的金凤、《双珠凤》中的秋华的演出时,受到观众好评。在这副科班中,赵瑞花一直演了五年多,并坚持刻苦习艺,因此她的技艺功底扎实,演出逼真,脸上有戏,眼中有话,加上一副嘹亮悦耳的金嗓子,唱腔如行云流水。不久,她便在绍、甬、杭、沪等地出了名,成为与施银花、屠杏花齐名的“三花”之一。1931年受聘于“群英凤舞台”作客师。3个月后加入“高升舞台”任客师,演出于宁波兰江戏院。筱丹桂、商臣芳、竺水招等都与她搭班,得到过她的热情扶持。1932年与魏素云领衔组成“瑞云舞台”。这个戏班没有老板,由演员自己管理,按底分分报酬,是越剧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姐妹班。竺水招、商臣芳等都出自“瑞云舞台”。1934年赵瑞花支持商芳臣发挥特长排演孙悟空,并采用机关布景,在越剧舞美的改革上作了一次大胆的探索。1940年,赵瑞花先后搭班演出于上海老闸、通商、同乐、天潼、金门等戏院,30岁左右已有“老牌名旦”之称号。
赵瑞花演《叶香盗印》时,娇小玲珑,婀娜多姿,轻盈敏捷,把这一人物演得维妙维肖,真切动人。演《六月雪》中的窦娥法场行刑一场,一个叫头,一句倒板,一段清板,把窦娥身遭齐天大冤,无处申诉而遭屈斩的悲愤心情表演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演《方玉娘祭塔》则发挥了咬字准、吐字清、唱有情的优势,熔唱、做、念于一炉,感人心扉,令人叹服。演《孟丽君》过御河桥一场时,则把郦丞相女扮男装的紧张心理,绘形绘色、细腻真切而又恰如其分地表演了出来,行家看后说有真情实感,观众则百看不厌。
抗战胜利后,赵瑞花带团去江西、福建等山区演出。解放后,上海组织振奋越剧团,赵瑞花应邀加入。1958年应聘到浙江艺术学校,担任越剧班教师。
屠杏花(1911—1989年),浙江省嵊县下南乡江东村人。1923年进入施家岙女子科班习小生。1924年1月随班首次到沪演出。1927年2月,再次与施银花、王湘芝到沪演出。20年代末,自行搭班演出。1936年与施银花作为客师参加袁雪芬所在的“四季春科班”,演出于萧山、杭州。1938年到上海与施银花联袂演出,被誉为“银杏并蒂”。1937年7月,在上海演出时装戏《雷雨》,屠杏花饰演的周萍,身穿西装,风流潇洒,开女子越剧演出时装戏的先河。40年代前期,再度与施银花、袁雪芬等搭班,演出于绍兴、宁波、杭州、苏州、上海等地。1946年后,渐渐地退隐舞台。上海解放后,参加东山越艺社。1953年任振奋越剧团团长。50年代后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0年,调入上海越剧院学馆执教。
屠杏花是女子小生的创始人。作为女子越剧第一个女小生,她是第一个与男班艺人混演的探索者。她长期与男班艺人同台,加上勤奋好学,使她比较全面地吸收了男班艺人的表演艺术,融化于自身,形成了越剧女小生独特的表演风格。据她自己后来回忆,她于1925年在杭州大世界演出时,杭剧也在那里演出,她觉得杭剧唱腔爽朗动听,就学着唱。这是越剧小生的唱腔带有杭剧的音调的原因。她的拿手戏有《》盘夫、《桑园访妻》、《仁义缘》、《二度梅》等。30年代上海丽歌唱片公司为其录制了10张唱片。
王杏花(1917—1999),新昌县西郊乡蟠龙村人。1931年进入嵊县黄泽金荣水开办的越新舞台学戏,习青衣、闺门旦。1931年底到上海演出。在上海期间,向一京班师傅学了京剧中的花枪、大刀对枪等把子功夫。一年后独自去杭州,陆续在好几个班子里客串。1933年春,先和著名男班旦角演员琴素娥合演《白蛇传》,后与马樟花合演《红鬃烈马》。因多次借助京剧演技和化装,艺术长进较快而一举扬名。1936年被“四季春班”聘为客师,与袁雪芬合作演出了《火烧百花台》。1936年9月,随“四季春班”到上海老闸大戏院演出连台本戏《文武香球》、《十美图》、《九美图》等,被观众誉为“花容月貌的越剧皇后”。11月,高亭唱片公司灌制了第一张女子越剧唱片,A面为王杏花的《玉蜻蜓》,B面是袁雪芬与钱妙花的《方玉娘哭塔》。全国解放后,在上海筹建“振奋越剧团”,任业务团长。1960年,担任上海越剧院学馆表演老师。1971年退休。1999年10月病故。
王杏花的唱腔柔婉,演技精湛,戏路极宽,创造了众多古代淑女的艺术形象。她的代表作《叶香盗印》,常选作花旦的启蒙教学戏。另外的代表剧目有《贩马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百花台》、《盘夫索夫》、《碧玉簪》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