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场
表演技巧。京剧叫“过包”。这是两人合作表演的技巧动作。一般是在武打戏徒手对打的过程中,甲出双拳冲向对方,乙用双手从中分开甲打来的双拳,然后两手抓住甲的腰,把他高举过头,此时甲乘机以两手按在乙的双肩上,用力跃起,在空中分腿跨越乙的头顶,乙即双手用力将甲往脑后方抛送,甲向前跳下。这样跨越对方头顶跳过去,就叫做“跳场”。随着现代戏舞台表演的需要,这个动作的技巧也有新的发展:舞台上两人格斗,乙正按上面的动作程序举起了甲,甲在半空中突然用右腿跨过乙的头顶;这样甲的两条腿都搁在了乙的右肩上,乙用右手紧抓住甲腹部的腰带,这时突然另一人对甲开了一枪,甲中枪后身体随即向后仰,左手下垂与乙的左手交叉搭在一起,然后顺势背靠背地沿着乙的背部向左边翻下,表示中枪倒地了这样贴近生活的技巧表演,较逼真地表现了现代战争格斗的场面。
碌埕
表演技巧。表演者在舞台上盘腿而坐,双手交叉分握两脚脚尖,身体躯干向后仰倒,背部自然弯成弧形着地,并依次从臀部到腰部到肩部再回复到腰部、臀部,身体不断地变换着触地的力点形成有规则的循环性地按圆台方向在舞台滚动一周,回到原来的起点,动作就完成了。在滚动的过程中,表演者的脸部始终朝上。这个动作静止的时侯,表演者整个身体酷似一个椭圆形的“埕”(即坛子)。“碌”在广州话中就是滚动的意思,粤剧戏班艺人将这个动作比喻为滚动的“埕”,所以就以“碌埕”命名。碌埕是粤剧戏班中五军虎都能掌握的技巧动作,多在传统例戏《香花山大贺寿》中作为杂耍形式的表演。
车大镬
表演技巧。两位演员面对面,双手紧握在一起,身体向后仰,互相借用向外拉力在舞台上顺时针转圈,到相互感觉到可以放开时才齐撤手,接着后仰倒地,马上又绞纱起身,这就是“车大镬”。“车”者,就是两位演员的身体像风车一样转圈,“大镬”是指烧饭煮菜用的铁镬,它的形状是底部尖窄,顶部圆阔。车大镬时两位演员的脚相对距离较近,而上肢身体后仰距离较宽,恰似大镬的形状,故将这个技巧动作称为“车大镬”。车大镬主要是表现角色在语言已不能充分表达激动到极致的情绪的时候,就用激烈的形体动作来表现。在粤剧舞台上,任何行当、任何戏中只要符合人物的情绪都可以使用车大镬。
双人头卖武
表演技巧。清道光年间,粤剧戏班艺人罗洪在戏班下乡演出期间卖武推销他自制的跌打丸,每在开演前或间场的时候,他就将画着面具的小竹帽裹在屁股后面,然后“起虎尾”(倒立)在舞台上以手当足游走。远看去,屁股盖着面具就如人头一般,双脚就像两只手,而他表演起虎尾时自己的头部又必须仰起,以保持身体的平衡、看清前行的线路,这样观众就看见了罗洪的两个“人头”了,所以就称这种表演为“双人头卖武”。这种表演的特点主要在演员以手当足,以脚代手,他可以做出如用双脚夹着跌打丸向台前的观众兜售,用脚夹着毛巾擦“面”(面具),用脚灵活地划火柴点烟等难度技巧动作。后来戏班见此表演受到观众欢迎,就将它加以美化和修饰,放到戏中去表演。粤剧《胡奎卖人头》中胡奎(由二花面扮演)就运用双人头卖武技巧演出。此技巧亦有被其他戏借用。双人头卖武并无具体所指的戏剧内容,只是纯技巧展示,表演时根据每个演员不同的功底而增、减技巧动作和表演难度。因为表演此技巧需要演员有较扎实的腰腿功夫,并要为此表演而设置特定角色和情节,故表演的机会较少,在20世纪40年代后便逐渐失传了。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表演篇)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