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月前,北京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梦断紫禁城》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但剧中有一个情节值得商榷:即写和珅受人诬陷获罪,在被解差押送进京途中,慷慨激昂地唱了一段京剧《女起解》。以后几集中,又有乾隆和群臣陪太后看戏,皇太后点了《女起解》和《凤还朝》等情节,笔者对此不敢苟同。
其实,清兵入关之后,全国各地方剧种虽然陆续蓬勃兴起,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占了剧坛的主导地位,但是在乾隆年间,京剧尚未形成。关于京剧的产生年代,学术界虽有不同说法,但公认为该剧种的形成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徽班进京和道光年间汉调进京有很大的关系,它是徽、汉二腔合流,又吸收了京、秦等声腔的产物。既然京剧在乾隆年间还没有形成,那么和珅就不可能以京剧曲调来唱《女起解》,太后也不可能点什么《凤还巢》了。
这使笔者又想到前不久在该台播出的电视剧《李卫当官》有这样一个镜头:在盐道衙门的堂会上,闵大人特意点了《劝善金科》中的“滑油山”。清代确有《劝善金科》这出戏,它是根据《目连记》改编的,康熙年间始编就,并在宫廷上演,它和《升平宝筏》等戏被人们称之为宫廷大戏。《劝善金科》每年演出时间是固定的,“于岁暮奏之,以其鬼魅杂出,以代古人傩祓之意”。该剧共10本230多出,需10天演完,每年的12月10日至20日,清廷一般要演出《劝善金科》。在嘉庆朝之前,这个戏在民间或官宦的家班没有演出,以其规模宏大、人物众多、耗资极巨之故。彼时,民间也上演目连戏,不过剧名不叫《劝善金科》,而称之为《目连记》或《救母记》等。所以,康熙时代盐道衙门的堂会上,是不可能演出《劝善金科》的。
由此,笔者想到一个问题。在编写历史剧时,应该处理好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问题。虽然,我们的观众并不苛求剧作家在编写历史剧时事事拘泥于二十四史所载,编剧也可以采用张冠李戴、移花接木、虚构引申等手法去塑造特定环境下的历史人物,但是这些人物的所作所为,必须是以当时历史条件下可能发生的事情为前提的当然,对戏曲表演中即兴加入的插科打诨除外。如果为了剧情需要,硬让剧中人物去做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不可能发生或还没有发生的事情,那就如同相声中说的“关公战秦琼”“罗成戏貂蝉”一样,是违反了艺术创作的真实性的。
(摘自《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