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苍翠,芳草如茵,上海京剧院岳阳路大院内,伫立着首任院长、麒派艺术创始人周信芳的铜像。

陈少云每次进门,第一件事总是向周像鞠躬致礼,庄重而虔诚。时空相隔,似是诉说心中崇敬,又像在探询流派未来。

从未见过大师本人,陈少云却以60年从艺生涯,实践与诠释周信芳的作品与精神。作为当之无愧的“麒门掌门人”,他将海派元素、时代风貌融入国粹传统,勇担继承与创新的重任。

浑然天成

在荣获本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的名家中,陈少云是“新上海人”。

“上海是麒派艺术的发源地,带给我深厚的学习土壤与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追求创新与合作,推动我在艺术道路上不断前行。”

出身梨园世家,陈少云的艺术之路起于幼年。

父亲自小在上海学戏,后辗转至湖南湘西。起初,由于学戏太苦、成名太难,他坚决不让陈少云接触京剧。然而,对艺术的迷恋许是与生俱来,陈少云常趁父亲演出时偷溜进剧场观戏,没等大人卸妆,就匆忙跑回家装睡。

就这样“瞒天过海”,既看戏又学戏:系着手绢儿当水袖,挂着红缨枪的长须当髯口,依样画葫芦地模仿各种角色,逐渐成为孩子们的“戏头”,有模有样地演起《秦香莲》《龙凤呈祥》等经典剧目。而他的执着与天赋,也让父亲终于松口,同意他进入艺校和剧团。

9岁开蒙,10岁登台,陈少云初次面对观众,演的就是周信芳代表作《徐策跑城》。“我喜欢老生与武生,脚步活、节奏强,特别过瘾!后来,接触到‘麒派’,浓墨重彩、激情洋溢的表现风格,感觉就像为我量身定制。”

遗憾的是,身处大山,陈少云没有机缘见到麒派鼻祖周信芳,但他潜心揣摩与钻研,向多位前辈艺人悉心求教,凭借在民间舞台摸爬滚打的几十年,也练就了扎实的功底和宽阔的戏路。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湘西铁路修建部队庆功演出,这位隐匿大山的“奇才”惊艳全场,继而走进湖南省京剧团,并逐渐在全国京剧界崭露头角。九十年代,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演出,大导演阿甲感叹陈少云“草根一个,浑然天成”,收其为关门弟子,亲授麒派经典。

外朴内秀

博采众长,却又独树一帜,陈少云精湛的艺技,引起麒派诞生地——上海的关注。

上海,有海的容量,海的激情,海的生机。在这里,年近半百的陈少云如鱼得水,迎来创作的黄金时期,而他的“发声”,也让海派京剧焕发新生。

1994年,为纪念梅兰芳、周信芳两位大师百年诞辰,陈少云担纲“外援”借调来沪,参演新编京剧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原创新戏,无从借鉴,他大胆塑造陈琳这一全新形象,刻画小人物的鲜活个性,探索“俗中求雅”的推广模式。

“狸猫”得到广泛赞誉,也让陈少云从此扎根上海。1996年,他正式进入上海京剧院。2002年,陈少云夙愿得偿,拜在周信芳哲嗣周少麟门下,成为麒派正室弟子,感悟海派戏剧之精髓。

来沪近20年,陈少云演绎了一系列经典,有《楚汉相争》《清风亭》等麒派名剧,也有《贞观盛事》《宰相刘罗锅》《成败萧何》《驼哥与金兰》等新编京戏。

其中,《成败萧何》则是对经典名剧《追韩信》的突破与创新——与周信芳所饰萧何爱才、荐才的急迫不同,陈少云所演的则是韩信居功自傲后,萧何痛才、惜才的挣扎。

“周大师的萧何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再造一个萧何,既激动又忐忑。”为此,陈少云与上海京剧院的成员协力合作,十几次修改打磨剧本,从身段、台步到髯口、水袖,全部重新设计。

果然,《成败萧何》好评如潮,连演不衰。陈少云的饰演,唱腔新颖,行腔高亮,细腻地刻画出萧何在理智与情感交错下的矛盾,他也凭借该角儿,不仅包揽全国戏剧表演大奖。

一边总结周大师的演绎,一边挖掘发挥自身的特色,陈少云不仅形成“外朴内秀”的表演风格,而且为麒派艺术发展闯出一条新路。

“麒派”的精髓是什么?

“真情实感,浑身是戏”,为陈少云的答案。“京剧表演中,流派要为人物服务。麒派具有音型洒放、节奏奔放的特点,在探究性格、表现情感时很有感染力。”

戏比天大

一连串搓步疾走和宽袖甩动,“萧何”不顾生死地马前挡驾;之后腾空跳跃,双膝跪起再落地,以性命担保恳求“刀下留人”……满台的奔放,满台的激昂,很难想象台上的表演者已年过花甲。

“半空落地的下跪动作,摔坏过他的膝盖!”妻子杨小安心疼地感叹。

“陈老师,你这跟头还要翻到什么时候啊?”学生和观众关切地询问。

倾心竭力,一丝不苟,从艺近六十载,“戏比天大”是陈少云恪守的表演原则。屡获殊荣与赞誉,亦不改初心,付出与牺牲难以计数。

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他不巧脚趾骨折,医生勒令手术,但他担心缺席会影响剧团发展,便缠紧弹性绷带,麻木伤处忍痛坚持,“那天演的是《徐策跑城》,全是脚上的功夫!下台时已全身湿透,直打哆嗦,连谢幕都走不了!”

浙江京剧院《东坡宴》,他在创排时接到亲人去世的噩耗,但心知《东坡宴》寄托着浙江同行的期望,不想因家事耽搁整个剧组的进度,于是强压悲痛继续排演,未向剧组请过一天假,只是嘱咐妻子去湖南料理。

无论主角还是配戏,无论排练还是演出,陈少云都精益求精。好几次排练,导演为照顾他的嗓子,请他小声唱,陈少云却笑说“我不会小声,师父没教过”,让剧组同仁钦佩不已。

每场演出前晚,陈少云总是彻夜难眠,闭上眼睛就是戏,黑暗中他反复琢磨,近乎苛刻地修正完善,力求每一个细节都能达到极致。几乎每年生日,都遇上演出排练,他却笑称这是“最好的礼物”。

他曾向妻儿承诺,65岁后不接新戏。但今年,《金缕曲》邀约难却,他只能对家人食言。这份敬业与热情,恰如他在获颁“杰出贡献奖”时所说,“我爱京剧事业,自认为只是做该做的事,难免酸甜苦辣,但政府和观众却给我这么多鼓励与荣誉,我唯有更加努力,创造更好的人物与作品。”

继往开来

时代变化,京剧是否已经过时?怎样传承麒派经典?如何弘扬传统艺术?

这些担忧始终萦绕在陈少云脑海。“麒派艺术式微、京剧后继乏人,传统文化正面临危机。”他叹道,以前几乎每个院团都有麒派老生,而现在却是凤毛麟角;周信芳大师生前曾演过600余剧目,尚能传世的却只剩一个“零头”。

2008年,陈少云被授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代表性传承人”,深感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开始系统地教授学生。2009年起,“周信芳艺术传承研习班”开课,陈少云在整理旧剧、创编新戏的间隙,担任主教老师。

“我们这代在舞台上的时间有限,应该抓紧培养黑发人。”培育青年演员,陈少云不遗余力、倾囊相授,而他台前幕后的言传身教,也确实结出可喜的成果。目前,《成败萧何》《狸猫换太子》《四进士》等一系列麒派剧目均诞生青春版,风华正茂的小字辈扛起传承大旗,让他倍感欣慰。

“青年演、青年看,京剧才有活力,才有明天。”提携后辈的同时,陈少云力求在年轻人间推广京剧,培养观众。他将四个多小时的剧目改编与削减,使念白与唱腔更通俗易懂,在坚持京剧艺术风格的基础上,符合现代感与年轻人的审美需要。

几年来,陈少云与剧组深入校园,足迹遍及全国多所高校,希望吸引更多人走进剧场,切身体会传统艺术的磁场。“从没想到,京剧竟然这么好看!”“陈老师在台上哭,我们在台下哭,太震撼了!”大学生们如是感叹,80后、90后掀起京剧热潮。

明年是周信芳诞辰120周年,无疑陈少云将愈发忙碌。他盘算着几件要紧事,一是挖掘与抢救老艺术家的经典剧目,二是新编正能量、有情怀的历史剧,三是根据麒派特点创作全新的现代剧。陈少云期盼,借助这“三驾马车”,能促进海派京剧这门传统艺术,驶向繁荣与发展的未来。(记者 范洁)

成就简介

陈少云,男,1948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上海京剧院一级演员。工麒派老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项目首批传承人,第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从艺近60年来,塑造了上百个性格各异、生动鲜活、深受观众喜爱的戏曲舞台形象。

在继承麒派艺术精髓的基础上,陈少云秉承周信芳大师的演剧精神,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上海城市精神融入剧目创演,形成“外朴内秀”的独特表演风格。他继承麒派精髓,领军麒派艺术,为目前国内公认的“麒派”掌门人。代表剧目有《狸猫换太子》《宰相刘罗锅》《成败萧何》《驼哥与金兰》《金缕曲》等。

(摘自 《新民晚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