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京剧院新戏《屈原》在端午节前推出,颇为引人注目。对于这出新戏,观者意见不一,赞成者拍手叫好,反对者则言辞激烈。对此,北京京剧院院长李恩杰表示,没有一出新戏一经推出便是经典,都是经过加工修改打磨后才站在京剧舞台上。他希望人们对京剧新戏能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宽容,因为京剧艺术需传承,但更需创新,这样才能向前发展。

居于京城,拥有深厚的京剧传统,更有“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五大流派,北京京剧院的一举一动,都惹人注目。2011年,李恩杰从中国杂技团来到北京京剧院任院长。他牢记使命,着眼未来,制订了《北京京剧院(2011—2015年)艺术建设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世界级剧院和北京文化名片的战略目标。接着紧紧围绕培育演出市场,积累精品演出剧目,培养青年艺术人才等重点工作,着力打造系列品牌项目。于是便有了“魅力春天”青年演员擂台赛;组织剧院经典剧目和领衔主演赴全国乃至海外巡演的“唱响之旅”;运作了“传承之旅”赴欧洲、南美及台湾、香港地区的巡演;举办“每周一星”活动并将其丰富为送大戏下基层的公益品牌等。这些重点品牌项目的高质量实施,得到了广大观众和业内的广泛好评,提升了北京京剧院的品牌价值。

而这一切,均得益于深化改革。中国杂技团是较早改制的艺术团体,身为团长的李恩杰在开拓市场上颇有心得。来到京剧院后,他发现旧体制下的固化管理模式无法形成真正的合力。经过调研,从2012年开始在剧院实施“项目制”,即打破原来的团与团之间的人员和资源界限,由项目负责人来组织主创人员,排演新戏或复排及演出。“《屈原》的项目负责人是作曲家朱绍玉,《赵氏孤儿》由主演朱强担任项目负责人,《风雨同仁堂》加工提高的项目负责人是主演赵葆秀,而《大唐贵妃》则是已退休的原副院长周铁林,这是剧院级的项目。年轻演员找演出公司或企业支持办个人专场演出,自己担任项目负责人,这是个人项目,剧院都给予支持。”李恩杰解释说。

实行项目制以来,北京京剧院承接制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修旧复原项目《昭代箫韶》及与国家大剧院合作项目《天下归心》《风雨同仁堂》复排、《状元媒》拍摄电影工程等,按照既定的项目制作目标,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受到合作方高度好评。姜亦珊、胡文阁、张建峰、张云、卢彦希、侯宇、郑箫等优秀青年演员以项目制举办了个人专场。同时,在项目运行中将《白蛇传》《状元媒》等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大戏推上了国际舞台。近日还与中国国际演出剧院联盟签订了“发展之旅”战略合作协议,即“五年演出千场大戏”这一项目制运作的大手笔。

今年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诞辰120周年,北京京剧院在2013年就策划了“双甲之约”纪念梅兰芳大师诞辰120周年全球巡演活动,沿着梅大师的艺术道路,先后到泰州、上海、天津、香港等地演出梅兰芳先生的代表剧目,今年还将继续赴日本、美国、俄罗斯及台湾地区演出。今年也是京剧大师程砚秋先生诞辰110周年,北京京剧院将把程派当红演员集中展示优秀程派剧目——当然,也要实施项目制。

“京剧是角儿的艺术,但不能老演老戏,要创作新戏。但如今的舆论环境太苛刻”,谈到京剧新戏的推出,李恩杰显得很无奈。他说:“老戏老演,演成什么样也没人管,但新戏一出来人们就骂。其实任何一出戏都不是一亮相就那么完美,都需加工打磨。而且应鼓励多排多种类型的新戏,鼓励创新。当初梅兰芳将二胡加入到乐队中,即是一种实验和创新。那时没有电脑灯,如果有,相信梅先生也会在演戏中使用。所以只要不违背京剧的本质特征,可以多做些新的艺术尝试。”

让李恩杰感到欣慰的是,如今的北京京剧院不仅有迟小秋、杜镇杰等九大头牌,更有一批三十岁左右的青年尖子人才脱颖而出,逐步站到舞台中央,凸显出剧院发展的后劲和希望。与此同时,剧院的演出经营也是突飞猛进,2013年剧院经营收入突破3000万元,超出年度指标收入43.9%,比2012年提高36.48%。

“今年贯穿全年的十大品牌演出活动,将给观众带来一批好戏。”至于新戏,则继续打磨,李恩杰透露,京剧现代戏《宋家姐妹》已改了好几轮,将成为迟小秋的代表剧目。而新戏《屈原》,也将在听取专家意见后加工提高,力争做成精品剧目。(艾莉)

(摘自 《光明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