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璐 1919年11月22日生于北京,原名王庆禄,曾用艺名王金禄。1931年考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排在“和”字班。他先后从陈少武、曹心泉、文亮臣等老师学习老生、老旦,14岁拜马连良为师,15岁后专工武生。他在武生行当里,堪称全才,凡长靠短打武生戏,能演200余出。1937年北京《立言报》举办童伶竞选,获生部冠军。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京剧实验剧团、上海京剧院演员,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代表剧目有:《挑华车》、《长坂坡》、《潞安州》、《林冲夜奔》、《战宛城》、《八蜡庙》、《汉津口》、《走麦城》等。

想要采访95岁京剧名家王金璐并不容易,几次联系老人都被他婉言谢绝,最后还是在弟子的劝说下,他才答应见上一面。他的儿子王展云说,老爷子从没拿自己当大家,觉得自己没什么好说的,所以不喜欢接受采访。“每次采访完,媒体一走,他就会责怪我们,嫌我们给他找事儿。”王展云说,“在他眼里,只有说戏和看戏是正事儿,一天不听锣鼓就难受。”

肚里的活儿都掏给徒弟

在王金璐的作息表上,说戏和看戏是最重要的两件事。吃完早饭,给徒弟说戏;吃完午饭,给徒弟说戏;吃完晚饭,则要打开电视,调到戏曲频道看戏。老人年龄大了,偶尔会犯糊涂。听女儿说,有时他睡个午觉起来,还以为是早晨,可是看到徒弟进门,一说起戏,又跟换了个人似的,别提多精神了。

老人住在北三环附近的一栋老居民楼里,家里客厅不大,却是他最主要的活动地方,徒弟来了,都在这里说戏。低头一看,脚下的好几块地板砖都开裂了,从裂缝中积着的污垢推测,想必年头已经不短了。徒弟赵永伟说,这都是弟子们在这里练功时把地砖震碎的,“这都已经换过一茬儿了,我们还想再换,可老师就是不让。”

别看王金璐年近百岁,给徒弟们说起戏来,却一点儿都不惜力。有时,老爷子还会到赵永伟任教的中央戏剧学院京剧系,给徒孙们上课说戏。外地院团的演员上门求教,他也会毫不吝惜地倾囊相授。在戏迷眼里,王金璐是武生泰斗,只可仰视。老爷子却说:“我哪是什么泰斗,充其量就是个装粮食的大斗,把肚子里的这点玩意儿都掏出来给徒弟们,也就不错了。”

被称“保皇派”纯属误会

14岁拜师马连良,年轻时还曾与一代宗师金少山同台演出,王金璐是见过“真佛”的。特别是提起杨小楼的时候,老人家一脸崇拜之情:“杨小楼那才是真正的一代宗师,真正的泰斗,我连他一个脚趾头都不如。”在他眼中,杨小楼是武生不可逾越的高峰。可是,正因为王金璐推崇前人,行内总有人说他太保守,是“保皇派”。

在儿子王展云看来,这是人们对父亲最大的误会。“其实父亲最爱琢磨戏,他演的戏都会按自身条件,以及剧情人物性格进行适当调整,没有什么不能改的戏。”王展云以《战马超》为例,以往舞台上的马超都是一身白衣,可王金璐却偏偏给他改成了花衣。“他认为,马超这个时候早就超过守孝期,快被招为女婿了,完全可以穿花衣服。”王展云解释说。

王金璐常说一句玩笑话:“舞台上没有好笔,皇上上台也得给笔揪揪毛。”这话说的是演员在台上揪笔毛的这个传统动作。老人解释说,当初老辈人演戏时,乐队位于演员后方,演员要靠这个动作给乐队提示;可是现在的戏台上,乐队的位置挪到了侧幕,很多演员上台照旧揪笔毛,就禁锢了表演,甚至会与人物身份不符,这样的老传统就不能照搬。

在赵永伟看来,王金璐好改戏,是因为他琢磨得多:“老师演戏特别注重人物内心的刻画,与别的演员不同之处也在于此,从更深层次让戏剧情境和表演更为合理。”听到徒弟的这番话,王金璐接过话头儿:“光有外形没心理不行,你没有内心,就不能打通观众的心。”

不再登台因怕麻烦别人

王金璐最后一次登台是在2008年,当时他已是89岁高龄,已经8年没有演戏,却为了参加为南方雪灾的赈灾义演重返舞台。“梨园行一直就有唱义务戏的传统,谁遇上难事儿了,哪个地方有灾了,艺人就要挺身而出尽一份力。”老人说,当时有人劝他上台凑合几句就得了,他却坚决反对:“既然上台就得对得起观众,一定要扮上、勒上、扎上,不能含糊。”

如今,王金璐的一只眼睛因为白内障已不大看得清楚,老伴儿的去世也让他觉得自己少了根拐棍。提起登台演出,他眼睛先是一亮,转而又黯然了。“是演员都想演戏呀!可我年龄太大了,演戏会让别人担心。”老人说,“再说,演出只能演好,不能出岔子,但谁又能不出错呢?我还是别给别人添麻烦了。”

自己不能上台,王金璐对舞台的眷恋便全部倾注到徒弟身上。以前他给徒弟说戏时从不让录像,怕他们偷懒;可现在,他怕自己肚子里的玩意儿来不及教给徒弟,已经允许他们录像了。可他觉得这还不够:“他们有我的录像,但还得有人教,比如你要瞪眼,怎么瞪,瞪多大,为什么瞪,瞪眼时身上应该有什么动作,这都得老师教。”

给徒弟们抠戏的时候,王金璐经常为了一个细节或一句对白,能督促着徒弟们练习上百遍,并且告诉他们:“你们必须讲究,你要把京剧当作一门艺术就得讲究,光像还不行,你得是你表演的东西。”老人家也承认,自己的很多徒弟,身上的功夫已经很好了,可他总还是说:“光好还不行,你还得好上加好。看着他们好,我心里就舒坦、痛快。”(记者 牛春梅)

(摘自 《北京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