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必要的话创造新的程式,新的舞台语言。
想到个有趣的问题。如果往极端里想,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是人最好什么事都不做,一切都由机器代劳。且不说这种理想永远不可能实现,我也不希望它实现(否则做人还有啥意思),但如果生活中有些动作没有了,如迈门槛,开关门(自动门),上下楼梯(电梯,自动扶梯),…… 那戏台上该怎样演,怎样夸张,怎样象征?就要发明。 看传统戏,一根竹鞭就代表了马。懂戏的老观众不会笑。想象一下,如果排一出现代戏,剧中人开汽车,手里擎着个方向盘迈方步走圆场,道理和"打马扬鞭"一样啊,恐怕观众早就笑出了眼泪。但如果我们不笑,以京剧程式的原理去理解它,只要演员"开汽车"开得美,这就是京剧。
京剧的服装,传统戏不分朝代,一样穿戴,服装只是人物身份,性格,等等的象征,所以我们不去考证哪朝哪代是否有这个服装式样,"苏武牧羊"里的胡阿云怎么穿的是旗装。为什么一到现代戏里,这一套象征的原则就不管用了呢? 要让年轻人懂戏(我指懂得中国戏曲写意象征的原则)是教育的事(我指要让年轻人懂得"游戏",英文里的"play"而不是"game")。仔细想想,京剧里的象征、摹仿多么近似于儿童的天真游戏啊。所以,我想,京剧从娃娃抓,不是非要让他们学戏,而是要让他们懂戏。
本贴由品菊斋于2001年4月23日17:51:27在乐趣园〖戏曲文化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