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1962纪94《梅兰芳舞台艺术》、1980年《京剧脸谱》、1983年《京剧旦角》、2001年2001——--3《京剧丑角》以及《周信芳京剧艺术》特种邮资明信片发行后,今年3月10日又发行《京剧生角》邮票一套6枚,分别为传统京剧《将相和》中的蔺相如(老生)、《四进士》中宋士杰(老生)、《群英会》中周瑜(小生)、《白蛇传》中许仙(小生)、《挑滑车》中高宠(长靠武生)、《三岔口》中信任堂(箭衣武生)的舞台艺术形象,涵盖了京剧生角的老生、小生和武生。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中国戏曲中的瑰宝,这些邮品的发行见证了京剧这一剧种在舞台艺术上的辉煌与繁荣。
开场白
京剧虽然姓“京”,但不是在皇城脚下土生土长的。1970年也就是乾隆五十五年,值弘历八十寿辰,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戏班子晋京演戏庆贺,从那时起,京剧开始怀胎。在徽戏、汉戏两个地方戏曲的底子上,同进吸收了昆曲、梆子等多种地方戏的表现方法和技巧,经过大约九十年的光景,催生出京剧。
戏曲剧种最主要的区分就是音乐和舞台语音两方面。京剧的声腔,以“皮簧”为主,兼擅昆腔、秦腔、拨子、南锣。所谓的“皮簧”,就是秦腔西皮和徽腔二簧,故早年称京剧有“皮簧戏”之说。这样,你一听这主旋律就知道是京戏了。再说语音。北京字音与湖广音的结合,形成现在京剧演唱语言的规范化。你要有心,留个神,京剧道白中戏词儿,为多湖广字音,但念出来是北京腔的韵白。
伴奏也是一个标志。最早,徽戏的主要伴奏乐器是胡琴,后改笛子。折腾了一回,还是改回了胡琴。但那时的胡琴是木制的,跟现在的胡琴相似。而成熟后的京剧,将胡琴改成了竹制的京胡?——京剧专用胡琴。现在所谓的“京剧三大件”就是京胡、京二胡和单皮。其实这么说也可以,把三大件凑在一起一开练,你就该知道:京剧来了。
中外戏剧种类很多,但就数京剧招数明显。你瞧这舞台布局:三面对着观众,一面是后台。前后台之间,左右二门,台上通常摆设一桌一椅。再看这行当规矩:生、旦、净、丑。甭论什么人,都跑不出这四大行当。后说这表演程序、虚拟加歌舞。手里攥根鞭子就算是骑马了,翻个跟头就当落水了。
京戏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精致家当。细数起来,讲究可多了,上面说这些,算是蜻蜓点水,开个头,权当吊吊嗓子。
行当
再说行当。京剧行当说来话长,它是在徽调的末、生、小生、外旦、贴、夫、净、丑九个行当和汉调的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的基础上参照昆曲的12个行当的体制,经过删繁就简而成。因为京剧行当的划分与调、汉调、昆曲、梆子有着沿袭和传承关系,所以京剧产生虽只200年,每个行当却都有相当丰富和完善的程式动作。技术专长和表现手法。
生行
老生亦名须生,扮演中老年男性,均挂髯口(胡须),《美良川》中的秦琼就是靠把老生、《二进宫》中的杨波为重唱功的安工老生、《四进士》中的宋士杰为重做功的衰派老生,还有《连环记》中的王允属袍带老生、《甘露寺》中的刘备属王帽老生。再看武生,主要扮演武艺高强的男子,《桃滑车》中的高宠就是长靠、《恶虎村》中的黄天霸为短打、《四平山》中的李元霸为勾脸武生。小生里,《玉堂春》中的王金龙为袍带小生、《牡丹亭》中的柳梦梅为扇子生、《八大锤》中的陆文龙就是雉尾生。至于红生是指勾红色脸谱的老生,主要扮演关羽及赵匡胤等人物。
旦行。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是这个行当中的五大类别。青衣又称正旦,扮演端庄稳重的女性,中青年均可。其中又有区别,如《甘露寺》中的孙尚香为正工青衣、《武家坡》中的王宝钏也是青衣中一种,又名苦条子旦,扮演贫苦女子,《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是未出嫁的女子,这类角色叫闺门旦。花旦,扮演性格开朗、活泼的青年女子。红娘是这支行当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武旦扮演武艺精通的女子,《雏凤凌空》中的杨排风是为代表。刀马旦扮演精通韬略、武艺高强的女将军、女元帅。《樊江关》中的樊梨花,熔青衣、花旦、刀马旦于一炉的全才称为花衫。老旦是扮演老年性的,《甘露寺》中的吴国太为老旦的标准。
净行。净即花脸,分为铜锤、架子、武净。铜锤花脸亦名正净、黑头、大花脸,以唱功为主,包公戏中的包拯均属此列。架子花脸重念白与做,如《芦花荡》中的张飞。武净不重唱重武,《长坂坡》中的许褚就属这类。
丑行。这行里有多种支行。文丑中,《群英会》里蒋干是袍带丑,《秋江》中的艄翁是茶衣丑,多扮下层劳动人民《女起解》中的崇公是巾子丑。还有一些太监亦由丑行扮演,如《贵妃醉洒》中的高力士。
京剧行当之分是根据人物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来划分,而且在化妆、服饰上加以区分。如你不妨进一趟戏院,准能一眼着出哪行,而且一定很有成就感。
名家
“角色”,老北京话叫“角儿”。名角儿就跟现在的明星一样,那是有号召力的,换一种说法是有票房儿,新说就是上座率高,咱们挨个数,提溜出一大串儿……
京剧在北京一扎根,很快枝繁叶茂,才人辈出。“开山大师”程长庚,“伶界大王”谭鑫培、“武生泰斗”杨小楼、“通天教主”王瑶卿,个个身怀绝技。到二三十年代,各位掌门的徒儿纷纷亮相,推陈出新,流派渐成体系。
前四大须生 率先有口皆碑的便是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四位,史称前“四大须生”。余叔岩作为四大须生的首席人物演唱独具风格,虽为“云遮月”的嗓子,却唱得清醇、甜冽,余派弟子众多,影响也颇为巨大。紧随其后的言菊朋本是蒙藏院官员,1923年却以名票之身下海,由于精通音律,文化素养高,取长补短,自成一体。第三位高庆奎,嗓音最独特,十分高亢脆亮,非一般人能学。后人中以李和曾最为出色。最后一位马连良,戏路最宽,也是后人学戏首选之流派。
后四大须生 三十年代末,余、言、高先后“退役”,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四位争辉戏坛,史称后“四大须生”,其中谭富英为谭鑫培之孙,是继马连良之后,成就最显著、舞台生涯最长的须生名宿之一,而且谭家自大师谭鑫培以来,至今已历七代,几乎代代出人。
四大名旦 京戏的“角儿”开始都四个四个的出,出了四大须生,又出了“四大名旦”。这四位以男演女的大师真是开创了京剧的新世纪,而且成了京剧走向鼎盛时期的重要标志。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这“四大名旦”对京戏里旦角从头到脚重新“包装”了一把。“四大名旦”的评选 由来多有争议,不管其如何,他们均是在三十年代前后享有此名,而且为社会所公认。这四位爷虽为男人,演女性都十分出彩儿,梅兰芳的翩翩舞姿,程现秋的哀婉凄楚,荀慧生的活泼俏皮,尚小云的英姿飒爽,让多少后人叹为观止。尚小云属文武昆乱不挡的全材,而且率先把“苏格兰舞”和“呼拉舞”等西方舞蹈引入京剧,“四大名旦”虽有竞争,却恰守艺德,彼此礼让互不创抢,他们先后争排新戏,当年曾出现“四妃”。(梅兰芳的《贵妃醉酒》、尚小云的《汉明妃》、程砚秋的《梅妃》、荀慧生的《鱼藻宫》)、“四红”(《红线盗盒》、《盗红绡》、《红拂传》、《红娘》。《四剑》、《一口剑》、《峨嵋剑》、《青霜剑》、《鸳鸯剑》)、“四反串”(《木兰从军》、《珍珠扇》、《赚文娟》、《荀灌娘》)。
四小名旦 生行有前后“四大须生”,旦行继“四大名旦”之后也有了“四小名旦”,李世芳、毛世耒、张君秋、宋德珠四位也称雄一时,其中尤以张君秋最为出众。
除这些,堪称大家后学者都甚多的还有周信芳(麒麟童)、盖叫天、叶盛兰、姜妙香、李多奎、裘盛戎 、袁世海、侯喜瑞、郝寿臣、肖长华等。
名戏
京戏前几年曾被冷落过。一提歌剧,嚯,有不少人张嘴就能给你抡出来什么《卡门》、《茶花女》、《托斯卡》,火得邪乎。真要较真儿,给大家哼一段,没戏。反过来说,《打渔杀家》、《苏三起解》、《秦香莲》,随便找个上点年纪的人,都能唱几句。正经说,京剧的旋律,那绝对上口又有讲究,自到音乐行里,那是上乘佳品。列出几出名剧,你可以去咂摸咂摸,领悟之后,再理论理论。
别看京戏现有一时段不那么太吃香了(近年又好些),可想当年却也是红火得很,它的京腔京韵所具有的亲和力自不必说,它还屡屡出现“角儿”,也就是当今人们常说的“大腕”,每个流派各个“角儿”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那时辰,真是让人眼花缭乱呀。到如今,别说戏迷,就是个“棒槌”也能道出几出老戏:《霸王别姬》、《甘露寺》、《锁麟囊》……可见这200多年历史的京戏带给人们的故事何其多也!而这些故事讲的多半是古人古事、民间传说,用句文词京戏以传统剧目为主,何为传统剧目,即来自通俗小说、演义之类,经艺术加工成了名家名戏,别看最初是由不知名的高手所编,但自打京戏一成气候,各位大师就来了,欧阳予倩、翁偶虹、田汉哪个都编出它二、三出的,您也就明白为什么京戏传统剧目久唱不衰了。京戏的传统剧目从最初开始就涉及到历代历史题材,其中有反映周、秦历代故事的《文昭关》、《秋胡戏妻》、《宇宙锋》等,反映三国历史的《捉放曹》、《空城计》、《甘露寺》等,反映宋元历史故事的《穆柯寨》、《战太平》等,反映明代历史的《二进宫》、《法门寺》,反映清代故事的《八蜡庙》、《四杰村》。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改编、修改,许多剧目已成为经典,如《白蛇传》、《将相和》、《野猪林》、《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等等,这些剧目中有些为各流派常演并屡有出新,更有些耳熟能详,名段流传甚广或故事尽人皆知。
《甘露寺》一剧几乎是重大活动和剧院的必演剧目,系生、旦、净、丑合作戏,是马连良的拿手好戏。其中乔玄一段“劝千岁杀字休出口……”广为流传。
《赵氏孤儿》(又名《搜孤救孤》)经谭鑫培、汪笑侬等几位表演艺家加工,日臻完善,成为京剧中之重点保留剧目。
《霸王别姬》为梅兰芳代表剧目之一,其中“劝君王饮酒听虞歌……”一段唱腔十分出名。
《玉堂春》一剧里的故事不必讲,一段“苏三离了洪洞县……”已上了各大歌厅卡拉OK曲单中,可想其风靡认识程度。苏三一角为旦行,梅、尚、程、荀及张君秋皆擅演此剧。
《锁麟囊》,由翁偶虹编剧,程砚秋创演,为程派名作。本剧第五场《春秋亭避雨》为人所知熟,其中[西皮二六]“春秋亭外风雨暴……”更是脍炙人口的名段。
《秦香莲》又名《铡美案》,是净行传统戏,金少山、裘盛戎都擅演此剧,尤以裘之包拯更具有人情味,“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广为传唱,该剧1963年被拍成电影,由裘盛戎、马连良、张群秋合演。
《野猪林》故事见于《水浒传》,系武生戏,初为杨小楼,郝寿臣编演,李少春、袁世海均长于此戏。剧中《公堂》、《长亭》、《野猪林》、《山神庙》等处,充分发挥了京剧唱、念、做、打的长处。1962年被拍成戏曲片。
《闹天宫》,又名《安天会》,为武生传统戏,为杨小楼代表作,后李万春,李少春尤其擅演,该剧被称为猴戏,剧中许多武生技巧十分精彩、好看。
是吧,这几出哪个都是咱们熟悉的,京剧博大精深不假,这些剧目,不都是通俗易懂,谁都能讲出个一、二、三吗,其实同样具有普遍性的还很多,《将相和》、《宇宙锋》、《萧何月下追韩信》、《击鼓骂曹》、《群英会》、《借东风》、《凤还巢》、《挑滑车》、《打龙袍》、《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等等。
不说不知道,一说真不少,甭说戏迷了,普普通通的一个人也能大讲一通,这京戏真值得让人好好瞧瞧吧!
新戏
自新中国向世前夕,中央人民政府就提出了“改戏、改人、改制”的戏曲工作方针,最先规定了一大批京剧重新修改,删掉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东西;接着连续举办三次全国性戏曲演员讲习会,督促梨园弟子们学政治、讲业务,互助提高;随后改制,取消了旧时的班主制、经励科、养女制,剧团实行民主管理,并建立了国营剧场。梅兰芳由沪到京,再演《霸王别姬》;程砚秋于怀仁堂展示《红拂传》。马连良、张群秋接踵回京,五瑶卿、萧长华、尚和玉、马德成、谭小培、郝寿臣、刘喜奎、姜妙香等一大批梨园耆宿共聚新中国成立的戏校执教。1950年夏季,《逼上梁山》、《九件衣》、《三打祝家庄》、《红娘》、《闯王进京》、《江汉渔歌》、《木兰从军》、《关羽之死》、《将相和》等百余种改编和新编的京剧“出锅”。这架势,谁能说不红火?全国主要省市都组建了京剧院团,真是“千树万树梨花开”。再往下,跳到现代戏这一“段”,也很有代表性。《红灯记》、《芦荡火种》、《杜鹃山》、《八一风暴》、《红岩》、《赵一曼》、《洪湖赤卫队》等,80余出现代戏相继出台,京剧舞台“焕然一新”,这里不单是剧目、题材、装束上的革新变革,更主要的是在唱腔、曲调、舞美、灯光、道具乃至教育、建制、管理上都一个全新的变革。一句话:欣欣向荣。
到了60年代末期,这段是中老年一代都熟悉,用个词儿可以概括:“样板戏”。
《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杜鹃山》、《奇袭白虎团》、《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八个戏成了“样板”。平心而论,这8部戏除了带特定时代印记之外,也应该是京剧中的新品种。这里的唱腔、道白、伴奏确有“革命”的功效,更大众化了。要特别提及一句,改革的成功是全体戏剧工作者的努力,绝不是“四人帮”一伙的功绩。
对40至50岁的人来讲,没几个人不能哼上两句样板戏的,尽管那个时期传统戏一概轰下了台,没别的可唱,但让一大批人京剧听得入了神,这也挺不容易的。
时下,京剧就是百花齐放了。戏台推向了市场,天地就更宽了。待洋玩意听腻了,也许年轻的这拨人就会奔着戏院跑了。
行头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话没错。年轻人在戏院里坐不住,那只能说你外行。不懂嘛,坐哪儿就是瞎耽误工夫。甭多时,您就是当上个“半瓶子醋”,也会对京戏着迷的。下边说说“扮相”。
一泻千里的髯口、花团锦簇的头饰, 雍容华丽的硬靠以及虎头饰类的猫靴,这些虽然程式化,但却是极具形式美的精致行头。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认识;哪个朝代戏,其人物的服饰便反映哪一朝代的风貌。其实不然,戏曲舞台上的服装并无朝代之分,除“清装戏”外,各朝代均穿明代服装。此外,由于封建社会服饰等级制度森严,所以戏剧服饰并不是历史时代实际面貌的反映,而是从历史生活实际中归纳出来的特殊形制的“绘画之服”,是人物身份,地位、年龄和性格的再现。它的最大特点是不受时代、地区、季节的限制、以有限的服装表现无数人物。也正是由于它的程式性,所以从前戏班里曾有句话叫“宁穿破、不穿错”。
戏衣的色彩十分鲜艳明快,主要有黄、红、绿、,白、黑的上五色(即正五色)和紫、蓝、粉、红、湖色、香色的下五色(即副五色),而实际上副色的运用远不止此五色。
传统戏衣的质料以绸、缎、绉为主,并绣有镶金错银的精美图案,如龙、凤、兽、鱼、虫、花卉、云、水及水旱八宝、暗八仙和各种民间吉祥纹样。
辛亥革命 后出现了所谓“改良戏衣”,其总的倾向是新颖、轻便、色彩淡雅、图案简洁、同时也使人物扮相增添了几分历史时代感。
京剧传统戏衣按不同形制分属“大衣箱”和“二衣箱”。“大衣箱”主要有:富贵衣、加官蟒、官衣、男女帔、花素褶子等50余种,“二衣箱”主要包括男女靠大铠、兵卒坎、茶坊衣等40余种。另外,通常所说的“三衣箱”则主要指内衣、彩裤和靴鞋。
“扮戏”的程序较复杂,技术性也很强,管箱师傅既是演员创造人物形象的亲密合作者,也是其造型的设计者之一。清末“衣箱”艺人王福(1873年生,原名靳荣轩满族),曾是小荣椿班的“大衣”师傅,为很多著名演员扮戏,故知戏甚多。光绪二十一年升入平署供职,后结识杨小楼,不久即成为杨的管箱,两人密切合作,许多鲜活甚至传世的艺术形象被创造出来。
除光溢彩的服饰外,那些灵动鲜活又美轮美奂的脸谱则堪称戏曲演员登台前的细活儿。化妆在戏曲行话中称涂面,大体可分两类,一是略施彩墨不改变角色的本来面目,称为俊扮,洁扮或素面;二是脸谱,脸谱主要是指净角和丑角和脸部装扮。丑角化状较为简单,在“本色脸”的面部中心部位抹一块形状各异的白粉,再以墨笔点戳画出眉眼等。净角的脸谱则可堪称京剧的“子品牌”。净角“花脸”始于宋、元杂剧,明清时形成了以点、线、形、色的绘画方法,既整体美观又具体腻地塑造人物的骨相、面貌、肌肉、纹理和五官部位的新风格。
武净演员钱金福以细腻凝练的笔法将人物的精神气质刻画得生动精美而神彩飞扬,堪称后世之师。金少山和郝寿臣的脸谱造型风格较接近,为后世下了一 笔十分难得的艺术遗产。侯喜瑞和裘盛戎更注重创新并讲究笔法的秀美,在脸谱的性格表现上更为鲜明完美。
京剧脸谱,您不能没见过。拿过来一个让您说出行当,蒙出几个也许不难。再进一步说,这张脸谱是谁,能蒙上两个,算不错;说不出来,有丢份。
在这儿摆上十几张脸谱,都是有名有姓的,您能记住个大概,再看戏清楚多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