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前闻家熙不幸远行,为之不免感到惋惜。
两年前曾去蒲汇塘路王家熙兄寓所探视,顺便祝贺他刚荣获的中国戏曲表演学会评颁之“终身成就奖”和第四届“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他在病榻上示意一旁的太太朱老师,取出其参与编辑新版余叔岩与荀慧生两本巨型画册,给我浏览。拿在手中颇觉份量沉甸,便知图文内容翔实珍贵,此类重量级出版物对于传承“非遗”,自是功不可没。
图片左起王家熙、张学津、叶少兰
他知道我为马派戏迷,说昨天接到肝病再度复发在京住院治疗的张学津来电,有预感的学津恐怕自己过不了这一关(果然半载之后于冬至日救治无效而逝)。家熙担忧今后菊坛再也出不了像学津这样能够全面继承马、余兼优的须生流派人才。我回答道,前几年去市戏校拜访王梦云校长,听梦云老师介绍说学津与朱秉谦等京城菊坛资深须生名师,都被邀请来沪收徒授艺,使学生们有机会得教益,长进不小。从他赠我的刊物而悉,家熙对花脸前辈景荣庆与金派名票周春选甚加推崇,吾期盼他编辑的金少山唱腔音碟早日问世。
家熙回顾了1981年春我俩与王吟秋老师在陕西南路来喜饭店,还有1984年冬在梅龙镇地下餐厅的两次小聚。这后一次作东的乃黄裳前辈、吾文汇报同仁容正昌昆仲,家熙和我陪坐,宴请来沪演出的景荣庆老师(记得那次由王金璐、陈永玲、景荣庆主演的两场好戏是久违的《小上坟》、《叭蜡庙》与《战宛城》等。此前的1982年秋,笔者曾对李和曾与景荣庆来沪公演《逍遥津》留下深刻印象并予专文报道)。听他们交谈《战宛城》戏中“马踏青苗”等的情节铺陈与表演心得,想不到黄裳老也是曹操戏的研究家。这严冬日,望着景荣庆老师一边比划带说,一边乘着酒兴,居然一会儿头上就冒汗。如此相逢,乐受教益真难得。
图片左起李维康、孙毓敏、右起刘长瑜、尚长荣、耿其昌、李长春、叶少兰、王家熙、最前坐者艾世菊
近日整理敝舍收藏大批京剧音带光碟,其中家熙为中唱和各音像公司的京剧出版物所撰写介绍文字和提供照片图像,观点鲜明,不计其数。倘若不是靠看戏听角儿、与众多名家日积月累的互动交流与信任友谊,很难想象手中能够掌握如此丰厚的家底资料,作者可以自拍脑袋笔下生辉。
那两次聚会的主客,除吾一人,今皆作古,感天上京韵袅袅飘然、远胜世间噪音杂乱而怅然之。家熙的卧床不起无力工作、导致生命之火提早熄灭,缘于十余载前腰椎疾病的手术失败。这是否意味着给以后患者的一种警示,作此抉择千万斟酌、需要谨慎。因为不良后果还得附加上家属长期的沉重负担,个人的无奈与失望就此被放大而一地鸡毛、不可收拾。在这梅雨季里送别家熙,亦算默默思念中的一缕反思。
2014年6月21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