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京剧院至今已走过六十年的风雨历程。

国家京剧院最早的前身是1942年在党中央的关怀下成立的延安平剧研究院,毛泽东主席曾为该院题词“推陈出新”。后几经吸纳、融合、改组,作为唯一的国家级戏曲院团,中国京剧院(后更名国家京剧院)于1955年1月10日成立,首任院长是京剧大师梅兰芳。

伴随着新中国文艺号角的奏鸣,建院伊始,剧院即提出了建院宗旨和主要任务:积极慎重地、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京剧舞台艺术的改革实验;改造旧型剧团为新型剧院,建立正规化的科学管理制度;继续提高演员的政治思想文化艺术素质,并积极培养青年京剧艺术人才,建设成为京剧改革示范性的国家剧院。六十年来,国家京剧院虽历经风雨洗礼,但这一宗旨的奉行和任务的实践不曾停止,在各个历史时期,或如笙歌震耳,乐振林木,或如草蛇灰线,伏埋其间,始终不断地为中国京剧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自身的努力与贡献。

“出人、出戏、出精品”是一个专业表演艺术院团的主要任务,更是国家剧院的永恒使命和历史责任。六十年来,国家京剧院在“二为”方向“双百”方针的指引下,抓住剧目建设、人才培养和艺术风格的塑造三个核心环节,使其互相配合,良性发展,为京剧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和成功经验。

剧目建设上,剧院着力于京剧经典精粹的创造性整理、民族艺术形式的现代化转译和传统文化精神的时代性转化,即在正确的艺术观和历史观的指导下,坚持新编历史剧、现代戏和传统戏三并举的创作实施,满足观众审美的需求,引领群众的价值追求,彰显时代精神的要求。首先要求所有创作人员(编、导、演、音、舞美等)在正确认识艺术观和历史观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探讨、共同理解,从而达至统一。具体来说,就是集体审美理念的培养和集体艺术创作的践行,艺术思想的高度一致和艺术行为的协作开展保证了成功创作的可能性。对于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的创作,剧院高度注重思想性的突出与凝练,尊重京剧艺术本体和艺术规律,强化艺术的引导教化作用和整体的艺术观,既因人设戏,又强调艺术的整体性即“一棵菜”的精神:阵容齐整,红花绿叶,相得益彰。如集体编创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新编历史剧《满江红》《杨门女将》,呼唤真善美的浪漫主义爱情作品《白蛇传》《柳荫记》,经典革命题材的《白毛女》《红灯记》等。对于传统戏的整理,在保留其技艺优势的基础上,力争使台词结构合理,人物形象鲜明,做到“老戏新演”,如对《三岔口》《大闹天宫》《桃花村》等的加工整理。特别是对如《野猪林》《九江口》《调寇审潘》等素材基础较好的传统戏进行的重新改写,使京剧经典精粹通过创造性的整理呈现出了新的艺术风貌。

在人才培养上,国家京剧院着力打造“生、旦、净、丑”等各行当各流派、“编、导、演、音、舞美”等各门类人才,齐头并进,实力均衡而成就突出的艺术家队伍,以“传帮带”的精神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以严格遴选优秀毕业生和全国范围的招贤纳士为抓手,梯次完成合理的人才队伍。在要求演员具备高水平技术技巧的同时,国家京剧院更强调演员要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名利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即演戏是为了谁?演戏为了什么?如何演好戏,做好人,成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这种对演员思想境界的要求是国家京剧院的传统,不论是知名艺术家加盟还是优秀毕业生来院,都要求具备正确的理解与认识。因为这关系到国家京剧院作为国家院团的历史使命,即为国家文艺事业、民族京剧艺术而创作,为人民群众而演戏;关系到国家京剧院艺术传统的承递和艺术精神的维系,即艺术作品要有完整的艺术美,舞台演出是一个整体,既突出主要演员,而整个群体又具有艺术力量,才符合国家京剧院独有的艺术风格。

国家京剧院独有的艺术风格是什么?形象地说就是锣鼓一响,大幕一拉开就区别于其他演出的艺术气质和被广大观众所认同的舞台风貌。这个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剧目建设、人才培养紧密相连。正是国家京剧院的几代艺术家将毕生心血与智慧倾注在京剧事业上,排演了五百多部不同题材、体裁的优秀剧目,树起了一座座深入人心的艺术丰碑,才铸就了善于继承、精于借鉴、勇于创新、着力于塑造鲜活生动人物形象的艺术精神,形成了艺术严谨、舞台清新、阵容整齐,注重思想内涵与艺术表现的完整统一,以高端的艺术手段反映浓郁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艺术风格。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深刻分析了文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的重要作用,精辟阐述了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方向,明确提出了文艺弘扬“中国精神”的历史使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为文艺工作划定了基本遵循,为文艺工作者标注了价值航标。他说:“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这对于京剧艺术的传承发展是一次新的发展机遇,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创作是中心任务,作品是立身之本。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人民的精神审美渴求为依归,按照京剧艺术规律和国家京剧院的艺术风格,努力推出“演得开、留得住、传得下”的京剧剧目,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努力继承并根据时代精神重塑国家京剧院的艺术风格,精创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精排优秀保留剧目,精演经典传统剧目,努力创作排演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有历史情怀、有时代感召、具备精湛水平、有血有肉的优秀作品。

人才是京剧艺术得以保存、传承和发展的生命载体。作为国家级的京剧艺术殿堂,“非有大楼,乃有大师也”。培养和造就一批批民族艺术的接班人和京剧事业的建设者是永恒的使命与责任。国家京剧院要进一步建立起完善京剧人才健康发展和脱颖而出的运行机制,紧抓人才队伍艺术观的教育引导不放松,加强人才引进、考核、培养和使用的制度化、科学化管理,制定剧院人才建设发展总体规划,实施延长当红艺术家艺术青春,加快青年人才的成长周期,推动中青年演员脱颖而出的人才战略。

一甲子漫漫征途路,六十载光辉岁月稠。六十年是光荣的时刻,是丰收的季节,更是新长征的起点。京剧艺术的传承革新之路历久弥新,国家京剧院的改革发展之路任重道远。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引,努力创作出体现中华美学精神,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无愧于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京剧《红灯记》

京剧《红灯记》

京剧《野猪林》

京剧《野猪林》

京剧《杨门女将》

京剧《杨门女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