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来大连京剧 就凭创新两字一次次焕发容光

昨天的《文化·聚焦》版,让我们看到了当电影和京剧“金风玉露一相逢”时的精彩,也让我们了解了有关大连京剧的发展现状。而今天本版呈现给大家的则是大连京剧的过往,作为大连的一张文化名片,其在全国京剧史上是怎样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要创新的早期背景

大连人对京剧的喜爱,植根于对民族文化深深的依恋。即便在殖民统治那段特殊的历史中,由于大连处于水陆交通枢纽地理位置,国内许多京剧名家和社团来到大连或途经大连去海外,在这里留下了京剧艺术的影响。欧阳予倩、梅兰芳等顶级大师在大连宣传京剧艺术,而大连人也是凭借着对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执着坚守,热捧京剧,乃至投身京剧。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文化土壤,大连解放以后,京剧就成为最早建立专业艺术团体的艺术种类之一。

如果说解放前大连京剧的主要状态是坚守,那么,解放以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大连京剧艺术的发展步伐中又融入了另一种鲜明的色彩,那就是创新。京剧这种传统艺术的创新,一方面源于艺术家对新生活的热爱和对时代前行的追随,另一方面依据国家文化艺术方针政策的引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了发展科学文化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方针。依据“双百”方针,文化部提出了发展戏曲艺术的“三并举”方针,即传统戏、现代戏、新编历史剧三并举。这个方针指导中国戏曲艺术走上了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道路。大连京剧艺术也正是在这样的道路上,赢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就、一次又一次荣耀。

《甘宁百骑劫魏营》 让张铁华站上天安门观礼台

大连解放后,由来自延安的著名演员王大化导演的《闯王进京》开始,直至今天,改编和新创的剧目大约百余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创剧目约1/3。其中,解放初期在大连的著名文化人士李一氓创作的《九宫山》、罗锋创作的《满江红》、阿英创作的《洪宣娇》等,都由当时的新声剧团演出。

大连京剧团(旅大京剧团)建立后,最早成功的创新剧目是《甘宁百骑劫魏营》,由曾任大连京剧团团长的著名武生张铁华自编自导自演。新剧一出笼,就赢得广泛赞誉。1953年,这个剧目在东北大区汇演中获得优秀表演奖。1956年,张铁华带着这个剧目与旅大歌舞团、杂技团一起代表国家出访苏联、捷克、蒙古等国。张铁华还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作为全国劳模站在了天安门的观礼台上。

《松骨峰》 现代戏创新的代表

《甘宁百骑劫魏营》以后的十余年间,大连京剧的新创剧目呈现出数量增加、质量提升的局面。当时的文化部门主要领导、主要业务管理干部和剧团的主要演员,很多直接从事新剧本的创作。王一然、李璞、周少楼、刘翼云创作的《花荣大闹清风寨》,周仲博、李璞改编的《林则徐》,余定华、王一然创作的《菊花石》,周仲博、张德华、周少楼、张春来、张铁华改编的《汾水之战》和任伟、李永志创作的《松骨峰》等,都是当时出现的优秀作品,先后由出版社正式出版。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此时期大连京剧的创新工作在现代戏方面取得了成绩。《菊花石》、《迎风斗浪》、《松骨峰》等,都是受到赞赏的剧目。其中,《松骨峰》尤有特色。因为是以抗美援朝战争为题材,加之话剧导演王成斌的执导、著名艺术家闻占萍、李跃先的精彩演出,将这个涉及中朝两国角色的剧本演绎得异彩纷呈。1965年,《松骨峰》参加了辽宁省京剧现代戏汇演和东北地区京剧、二人转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此后,中国京剧院、上海京剧院、中国戏曲学校等,都上演了这个剧目。

《合家欢》 被200多个剧团搬演

提及现代戏,不能不提到大连京剧团创作的《合家欢》。这个剧本的编剧是两位名气不大、贡献不小的编剧。回顾大连舞台艺术发展的历史,会发现出自刘景泉、张世奇之手的剧本颇为不少,而且涉及“三并举”的所有类型。《合家欢》是以计划生育为题材的现代戏,陈梅英、毕少云、徐桂荣主演。浓郁的生活气息、富于喜剧色彩的情节和表演,使《合家欢》一经上演就红极省内外。这部戏的剧本获得了1982年辽宁省优秀文艺作品一等奖,剧组获得1983年辽宁省文化厅优秀表演团体奖。有人做过统计,当时国内有200多个剧团搬演了这个剧目。现代戏创作的努力,使大连京剧团因擅演现代戏而成为国内京剧界的知名团体。

《风雨杏黄旗》 “十年磨一戏”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大连京剧艺术的创新亮点逐渐聚焦在新编历史剧和历史故事剧上。大连京剧团在1983年首届大连艺术节上推出了王一然、王文清编剧的《西楚霸王》,在1985年第二届大连艺术节上推出了孟繁杰编剧的《香妃》。《香妃》后来获得了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剧本创作团结奖。此后,大连的文化主管部门和研究机构开始着力关注京剧创新问题,尤其结合杨赤、李萍等新一代表演艺术家的崛起,开始了从拜师培养到量身打造剧目一系列工作。《风雨杏黄旗》就是这一时期为杨赤专门选择的新创剧目。

《风雨杏黄旗》原名《梁山恨》,由高文澜编剧,是以梁山英雄李逵之死为题材创作的新剧目。1992年,大连京剧团带着新排演的《梁山恨》参加辽宁省第二届艺术节,获得成功。此后,“李逵系列”成为杨赤打造代表性作品的重要思路。2007年,大连京剧团更名大连京剧院,其后便对《梁山恨》进行重新打造。更名为《风雨杏黄旗》的新戏由杨赤饰演李逵、李萍饰演方银花,特邀著名老生于魁智饰演宋江,并由著名京剧艺术家尚长荣担任顾问。2008年,这个剧目入选第五届中国京剧节并捧得金奖。这个奖项来得不容易,是东北京剧艺术团体首次捧得。2010年,这个戏以全新的面貌再次亮相辽宁省第八届艺术节。现在,《风雨杏黄旗》已经被视为中国京剧的经典性剧目,成为大连京剧院的一个标识。《风雨杏黄旗》的成功,再次证实了创新的价值,也说明着成功的创新来之不易。“十年磨一戏”,并非夸张之辞。

大连京剧艺术的历程,是与不断的艺术创新相伴的历程。创新,是艺术的天性。即便是京剧这样彰显着传统、继承着传统的艺术,创新也是其存在的根由、发展的依据。艺术发展的规律如此,梅尚程荀等大师的成功如此,大连京剧艺术的经验也是如此。成就,源自创新。这是艺术的真理,也是社会前行和人的进步的真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