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全大净,十净九裘,有戏曲知识的人都知此二人在不同的时间段里为净行之翘首,他们创造的金、裘两派花脸表演艺术影响了众多的花脸演员。在他们同时代的还有郝、侯、袁也在各自不同的领域里颇有建树。而当今最为人称道的是独树一帜的花脸大家尚长荣,其表演艺术雄建、刚劲、奔放、细腻,也常使我醉于其中。
尚老师师从多家,真要给他准确定位,也没这必要。 先从唱说起,有人说他情很浓,我一直觉得他唱情的浓度不及袁世海,他二人留下相同的段子非常多,《李逵探母》中见母被虎吃后唱的“一见老母把命丧”一段,《九江口》中“看枫叶红似”一段,《华容道》中“曹孟德在马上”一段,其情都不及袁老用得深。我一直觉得尚老的唱很抒怀。还有他的唱腔中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按排非常合理,起伏大,音色的层次很丰富,反衬托出他的情感很有感染力。另外他能把握很多不同风格的段子,像讲究气度的《大回朝》《天水关》等段子他又唱出了另一种韵味。
我在研究尚腔时得到了一个收获(也是一种灵感),现在公诸于众,可能别人觉得很肤浅,必定出自我心,如有不同意见欢迎指正。
第一、把他唱段中的轻、重、急、缓等等标注出来,你会发现跟古诗词的节律很吻合,跟着这些标注朗诵,就是很绝妙的诗朗诵,还带着一丝浪漫色彩。
第二、把他的唱腔做成书法作品,你又有许多惊奇的发现。先把唱词的每个字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标注出来,然后注上节奏,把唱词写在纸上(当作书法作品来写),根据开始标注出的记号用笔法表现出来,如唱词轻重则字有大小、如唱腔先轻后重则字就先淡后浓、如行腔顿挫则字行笔顿挫、如咬字收韵有急缓则字行笔紧涩、如行腔多擞则行笔颤衄……,写完你就会发现其书作与米市的字很相似。用这种方法你会发现大师的唱腔和历代的书家得字有很多相似,个人去玩味吧。(有个条件,你得先懂什么是一分笔、二分笔,因为你好根据每个人音色的不同而用之)
我就用这种方法练字,使自己的字艺大增,京剧的欣赏水平也提高了不少。慢慢地我发现尚老师的唱腔所蕴涵的东西跟米市的笔法一样多变,神出鬼没。他集铜锤架子两种表现手法於一身这不是虚的,其功力之深为人称道。 尚老师的音色宽厚宏亮,挺拔而有强度,因此在汹涌澎湃的管弦乐高潮中也掩盖不了其音色。大家都曾说京剧不用交响乐,其实是演唱者的声音强度不够,当管弦高潮起来时往往淹没其中。
他的功架收放自入自成一格,能根据人物合理的运用。他的功架比较小(相对戏中人而言),圆润而流畅,其动作是言简意赅直抒其意,让戏迷一看就知道他要表达什么内容,仔细分析比较就看出他糅进了许多老生的功架(最能表现文人),这应该算是他的一种表演语汇,而不是那种形而上的东西。像有些人演戏做一大堆动作,但观众看后不知你究竟要表什么。其次,他的台风儒雅洒脱而带文人气。像曹操、魏征、李尔、闻仲等等这些人都有个共同特点,位高权重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如一说一唱一动就夸张的手舞足蹈,这成何体统。再次能随着角色的不同而合理的运用,也并是所有的人物都是小功架,像李逵、窦尔敦、张飞等运用大功架。 他曾说自己要精演精排传统戏,不过他也是这么做的。就拿《华容道》来说,袁老这个《华容道》情感非常真,其悲意很重。尚老的,在情感的处理上收敛了一点,却更跌荡起伏,尚在袁的基础上改了几个地方,颇有新意。第一、就是去掉了很多的语气助词“哎”,保持唱腔的流畅和弦律的连贯;第二、就是改了唱腔。像“怨恨苍天”、“八十三万”,一句一个满堂彩,“八十三万”唱出曹操的壮志豪情,“万”字高摆耍个小腔,收音时,音色变暗带丝苦涩味道,在情绪上形成一个落差,非常耐人寻味;第三、尚老把“正行间勒住马喜笑欢天……”改为“正行间勒住马用目看……”,“看”字突然收音,再配上身段、表情、眼神,紧接着就是三笑,一气呵成,唱做统一和谐,自然又是一个满堂彩。他的《连环套》非常紧凑,就拿《坐寨》来说,窦尔墩设计大仇有报,和众兄弟们叙旧,心情应该是愉悦的,因此其节奏比其他名净要略快,音色略偏亮,一个窦尔墩就活了,情意盎然。你们仔细看尚老的传统戏,就能发现有很多这种精彩之作,神来之笔。
尚老师演得人物形象鲜明,色彩丰富,语言流畅而富于气势。希望尚老师在二十一世纪创出一个花脸“尚派”。

本贴由行者于2004年7月06日12:39:56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