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演员傅希如

杨丹青喜欢京剧的时间不算长,大学二年级,上海京剧院到学校公益演出,她和室友一块儿去看,纯粹是为了打发时间。“我还记得第一出戏看的是《情殇钟楼》,是根据《巴黎圣母院》改编的新编戏。”“第一次看就爱上了?”记者问她,没想到她笑了,“也没有,是后来又和室友看了《唐琬》,室友一下子迷上了傅希如,才开始一直去逸夫舞台买票看戏。”

杨丹青的室友叫上官俊依,在大学看戏之前,她对京剧的了解几乎就是空白,“不知道怎么就迷上了,觉得那些唱段、甚至一个眼神都很有味道。”学校演出结束了,还能到哪儿去看戏、看到喜欢的角色?杨丹青和上官俊依都不知道,两个人微博搜索,在微博上发现了另几个喜欢看戏的年轻人,几番咨询,才知道,要去逸夫舞台。

通过网络,两个姑娘搞清楚了演出的时间地点,相约一起去看戏。上官回忆:“第一次买戏票,买的是最便宜的60元的票,凭学生证还能半价,只要30元,我才知道,原来看京剧那么便宜。”

渐渐地,两个人摸到了看戏的门道,买票看戏,每个月都会看两三场。学校在奉贤,要转好几辆车去看戏,有时候看得晚了,只好在剧院旁边找一个小旅馆。哪怕如此,两个人还是乐此不疲。

微博寻找“票友圈”

看得多了,杨丹青发现,居然有不少同龄人喜欢看戏。“在微博上,大家形成一个圈子,会互相交流讨论,有的人虽然没见过,但知道是喜欢一起看戏的年轻人。”看杨丹青的微博好友,很容易分辨出这些戏迷来,微博头像和发布内容都和京剧有关,其中更有不少摄影爱好者,时常发布舞台上下的演员美图,每每有图片和新文章发布,都会引来许多讨论。

微博微信,这些新媒体平台,成为京剧戏迷们的交流新天地,从评价演员唱腔、吐槽戏曲编排、交流各种八卦,非常欢乐。

丹青说:“你以为年轻人看戏的少了,其实才不是,你到微博上转一圈,就能发现,80后、90后、00后,不但有不少京剧爱好者,而且在网络上都很活跃,都愿意积极推广自己的爱好。当然,我们也有70后、60后带着,看完戏,这些姐姐阿姨有时候会和我们一起吃饭聊天,讲八卦给我们听。”

学习,年轻人有三成

而京剧院的演员们对这些年轻的戏迷也格外欢迎。有遇到热情的戏迷来看响排,他们会主动打招呼,甚至为站着看排练的戏迷搬来椅子。“我们当然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来看戏,京剧院也做了很多努力,不过我们做得还不够。”京剧演员严庆谷如是对记者说。1988年生的年轻演员朱何吉则更容易和这些年轻粉丝打成一片,他说:“现在很多同龄人关注京剧,而且大家都很喜欢研究,很会问为什么。”

这些年来,京剧院确实有不少戏曲的推广活动,除了进大学免费演出,还会有价格低廉的兴趣班对公众开放,杨丹青就是在京剧院的“京昆followme”课程上,认识了不少同龄的年轻人。她说:“我们上课十来个人,大概有三成是年轻白领和学生。”

对戏剧更进一步了解之后,年轻戏迷们也希望有更多可以和京剧接触的机会,学戏,也就成了最好的途径。丹青和上官各自在京剧院上了半年的课,学的是《四郎探母》里的《坐宫》,一个学花旦一个学老生,十四堂课下来,对口汇演,倒也有了点模样。

为了了解戏里的历史和专业知识,丹青和上官还经常一块儿去图书馆借书,和票友们一起讨论。

我的“男神”不一样

“过去老戏迷追角,我们也追‘男神’。”这些90后们也有自己喜欢的京剧偶像,傅希如、严庆谷、郝帅……都有各自的粉丝群体。年轻人们喜欢他们,有时候甚至会有粉丝追星的热度。

“我有个室友,特别喜欢韩国明星张根硕,为了‘欧巴’还跑机场买礼物,我觉得我的‘男神’就亲民多啦。”杨丹青口中的“男神”是年轻演员朱何吉,她特别喜欢他演的丑角,“最早接触的都是王侯将相的大戏,都很端庄,第一次看到朱何吉演的丑角,是小人物的角色,《小上坟》、《双下山》,都是逗趣又很有生活气息的角色,所以很喜欢。”

上官则追着傅希如的戏看,说:“我以前从来没有追过星,京剧院的演员们也没把自己当做明星,和我们都很亲近,我们去看排练,他们会主动招呼我们。我觉得我的偶像和韩流明星、流行歌手,给人的感觉都不一样。”

喜欢京剧,传统文化并没有让这些年轻人显得多么特立独行,相反,他们用自己的热情给予这门传统艺术以新的关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